起源及歷史

趙榮發教授

馬偕皮膚科的起源

根據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教會刊物Presbyterian Record記載,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起源於1926年,當時擔任院長的是戴仁壽博士Dr. G. Gushue Taylor購買雙連基督教長老教會舊禮拜堂,曾存在於馬偕醫院對面,現為「中建大樓」的台灣中小企業銀行後面之地方,異於本院區內兒科、外科及婦產科分設「癩病特別門診與住院部」給予免費診療。該時已由淡水「滬尾偕醫館」遷移台北現址擴建稱為馬偕紀念醫院。前者馬偕博士(牧師)George Leslie Mackay, DD於1872年來台傳教因病人求診增加遂於1880年有一位馬偕船長Captain Mackay之夫人慷慨奉獻,為紀念她丈夫而建築,稱為偕醫館。這是台灣北部有史以來第一個具有現代醫學設施,後者為紀念馬偕博士於1912年由加拿大教會建設於現址而由來有別。1895年馬關條約,清國割讓台灣之後初期,日本陸軍省總督府設立台灣病院在大稻埕,係為台大附設醫院之前身,使用到1903年。

查考台灣現代化醫學之歷史時,從英國基督長老教會刊物Presbyterian Messenger之記錄,可以發見台灣現代醫學之父,英籍宣教士馬雅各醫生一世James L. Maxwell, MA MD才是第一位設立台南醫館於1865年開始西式醫療,如遇到膿皮症時切開膿瘍卻引起漢醫(中醫)嫉妒其高明技術及至煽動民眾擾亂,不得不暫時避難到高雄旗後,但於1869年捲土重來台南市設立所謂舊樓的二老口醫館,然後建築規模較大的醫院在現址東門路的台南醫館而稱為現今「新樓基督教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即由蘭大衛生醫生David Laudsborough, MA MB 建立而醫療工作自1895至1936年止,其後退休回國。他也是一位在台開始做了植皮術Skin graft的「切膚之愛」故事的主角,有仁慈的心感動了患者而成為牧師。彰化醫院別稱為「蘭醫生館」因此而出名台灣。馬醫生與蘭醫生的後代,即馬醫生二世於1900-1923在台南,其後往中國大陸自1924至1953逝世止。另一位台灣出生的蘭醫生二世,於英國求學後再來台,自1952至1980止,持續在台醫療服務。

台灣現代醫學雖由這些來自英國或美國大陸醫師於十九世紀之下半期時代導入而發展,且患於皮膚病也不少,但是獨立的皮膚科尚未見表面化,還在外科或內科圈裡治皮膚病兼作痲瘋及梅毒等病診療至於1909年以稱皮梅科或皮膚花柳病科及皮膚性病科等,誤導了癩病也是嫌疑花柳病之一。日治時代大型醫院自1938年始有分科的皮膚泌尿科,但是同一起診療時,也導了泌尿系統的也被認為是性病傳染而引起或性的病都是花柳的病。

馬偕皮膚科與痲瘋病治療的發展

1911年自加拿大到台南醫館,與馬醫生二世看到相當數目時,戴仁壽醫生就著手於1914年第一次大戰再赴英國倫敦研究痲瘋病,其後1923年轉任馬偕醫院復院工作並擔任院長。他除一般外科及皮膚病診療之外開始痲瘋病之化學治療,即第一位以大風子油Choulmogra oil之治療癩病,也建設在現址的八里鄉之「樂山園」癩療養所之創設者,協助日本政府頌佈約強制隔離收容或長期需要住院治療之患者。當時台灣總督府發佈估計人口一萬人中約有2.72之病例比日本內地還高,但比琉球低。戴醫生太太為護士長與先生開始訓練護理人員並由她先生著作護理學,這是一代未聞的珍本。羅馬字台語併音的「內外科護理學」裝訂本,675頁的教科書,1913年出版,現在尚存有三本各在台南,馬偕及樂山癩療養院各乙本。戴醫生專任樂山園之院長至1940年第二次大戰爆發前為止,其後由本地人,第一位留美的台灣人劉清風博士擔任到被日本軍部接收為砲兵隊補給站,這事情是意圖避免盟軍轟炸。所有住院患者移去現址新莊市之前日本總督府立樂生院癩療養所到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才回來八里村的樂山園。

大戰結束後戴醫生於1953年4月再次訪台引見筆者並交代一本最新版的癩病專門書「Leprosy」於1946年發行第三版280頁之專門書,為Sir Roger與Muir共著。使筆者做研究癩病以便從事防癩工作之用,因當時家父趙篤生接任台灣人第一位醫學博士的王受祿醫生之院長職,且期待筆者於香港研究皮膚病包括癩病回台後,恢復馬偕醫院特別皮膚科。

本院皮膚病醫療之發展與設置獨立的皮膚科乃於二十世紀之化學治療劑發達有息息相關。

發現有效的驅梅劑606號即Salvarsan,以及避免副作用或減少毒性而發明添加幾種化學分子而製劑之Neosalvarsan, Sulf-salvarsan, Silver-salvarsan, Bis-salvarsan 及Salvarsan-sodium等複合劑方法,抗癩藥品也是一樣發現了Salfanilamid,簡稱Sulfa-drug有抗細菌性作用中,再合成一系列的sulfa-group藥劑。其中作出Diaminodiphenilsulfon (簡稱DDS)。雖發現對結核病無效,但對癩病桿菌卻有效。開始在美國應用時,如:DDS按照血中有效濃度計算之劑量,卻毒性大,所以此母体加添其他化學分子再製造promin針劑,口服的Diasone, Sulphetron及Promacetin等,但是對世界上約有1500萬以上,患者之消費能力及這些劑藥製造過程複雜且製品高貴,而後來發現少量,一天只要100 mg 即有效的母體物質DDS另命名Dapsone或Avlosulfon,是最經濟而普遍使用到現在。根據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使用多劑抗癩藥品,所謂Multi-Drug-Therapy(簡稱MDT是包括Dapsone, Rifampicin及Clofazimine),是最簡單,最經濟而有效的療法至現在改為6個月起至12個月之使用即可以,且縮短了在來的一輩子應用Dapsone單獨療法更合理且合算。

本院皮膚科就是治療學上之磺胺劑,抗生物藥品以及許多抗組織胺類藥品乃至抗炎性藥品如類固醇(副腎荷爾)劑對頑固慢性皮膚病有良好效果而發展,帶給許多種皮膚病人很大的福音與希望。這也是先進的歐美國醫師來台服務有密切關係。

皮膚專科的建立

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本院獨立皮膚科之重建也可以塑源於1955年美國基督長老教會派來的厚士端醫生Dr. Richard Hofstra擔任醫務部長而開始。他接任了前部長英籍丁曉亮醫生Dr. H. Donald Dale(負責內科系)及挪威籍傳德瀾醫生Dr. Kristoffer Fotland(負責外科系)之職務,自1950年起,即中國大陸淪陷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這兩位醫師轉來馬偕醫院服務了約5年左右。厚醫生在本院舊樓的二樓回復「特別皮膚科(癩病門診)」與一般皮膚科病人同時診療。患者大部份是由筆者1953年起擔任省立樂生療養院,予防科主任時代設置的門診部,無必要住院患者,包括幾個非癩病患,介紹過來的為多數。樂生療養院確立了病人之癩病的新化學療及復健治療方法約兩年左右,於1955年6月筆者回來馬偕醫院服務,先於內科系其後1962年起全心致力設立皮膚科。

厚士端醫生因病回美國以後,依新任院長夏禮文(Dr. C. H. Holleman)之構想與實際需要,擬創辦獨立皮膚科擴大為臨床科之一,並肩於其餘各科,遂於1956年首先稱為「特別皮膚科」,屬於內科系,由筆者專任且為了充實皮膚各種臨床工作,且在前院長羅慧夫(Dr. Samuel Nordhoff)時代,受命前往日本(自1962年起至1964年),在日本最大的東京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進修。被接納加入皮膚科醫局員迄今,與高雄醫學院余幸司博士,算是戰後該醫局同窗台灣人之一。其後能夠加強日本與台灣兩國皮膚科醫學交流與建議推薦後進的台灣醫師訪該醫局,或協助辦理進修等事情。

本院皮膚科確定分立以後,1970及1978年兩次被派在美國尼蘇達州羅吉斯達市,世界有名的梅約醫學中心皮膚科為訪問醫師約一年研修而前後與胡俊弘及蘇文博兩醫師相處相勉於該中心之機會,再次帶來了台美兩國皮膚科之密切交流的機會與關係。同時利用出國機會順道到史丹福、哈佛及紐約大學皮膚科,經過歐洲時,倫敦聖約翰皮膚科醫院、法蘭克福多、葉爾蘭根(Erlangen, Germany)及維也納等大學醫院皮膚科等之考察。因過去熱門的梅毒也已消失,而愛滋病AIDS的問題也已來臨。

皮膚科的進步與發展

1985年馬偕醫院擁有台北兩棟新大樓即行政與醫療兩大樓,1986年馬偕醫院淡水分院加建一棟十層的醫療新大樓時,本科即有紀秀華、陳秀琴及本人專任主治醫師,陳登科(後來換呂耀卿)、葉思伯兩位教授兼主治醫師與十位住院醫師(Resident)之陣容。此外,還有提供四位實習醫師(Intern)及十位每學期輪流之見習醫師(Clerk)之學習機會。因教學與研究之需求愈來愈大。致使本科見習場所稍嫌狹小,但己在早就具備免費的抗酸性細菌特別染色法選算其細菌數,痲瘋死素之免疫反應與分類檢查及血色素,即時檢查以便鑑別診斷及癩病診療之外,黴菌病的KOH直接檢查及Tzanck Smear之細胞檢查等名種設施,更有癩病人成形外科及物理治療等,且跟科技發達,很早就有電燒手術、冷凍或藥物燒灼治療、手汗電泳治療、紫外線照射治療、藥浴治療、皮膚腫瘤切除、拔毛及孤臭療、指甲成型術、皮膚組織切片檢查包括定期討論會。重視皮膚病理切片及免疫螢光檢查,其他的細菌、黴菌和病毒血清檢查及培養,皮膚貼布試和電子顯微鏡檢查等。

自從國家實施公保、榮保以來一向提供如一般民眾之完善服務,與社會服務部或宗教部合作解決病人的各種困難,使給門診及住院患者數由多年前數十人增至目之四佰多人左右,乃至全民健保實施後之衝擊,包括應該開設夜間門診一直穩定的成長。

本科提供完整醫療服務(total healing)之外,年輕醫師教育,不只研習亦相當重視,而按照院方規定,如鼓勵主治醫師並資助參加國內外學會,也有定期資助國外留學研究及考察有水準醫院的皮膚科,即按排輪流前往研習,包括有東京大學、史丹福、梅約及紐約醫學中心等地都是同工所希望選擇的地方。

住院醫師以外也規定每日舉辦之文獻、期刊、雜誌、選讀、病房迴診,臨床教學等,每週定期病理研討會及特殊病例報告研討會。每年獎勵資助參加國內皮膚科舉辦之各種會議並提出論文或病例報告,且配合邀請院外專家學者來院不定期專題演講。此外資深醫師指導下,鼓勵年輕醫師研究及撰寫論文或對特殊題目與病例做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馬偕醫院創設120年紀念事業,將有醫護學院及醫療行政管理學院之開設招生而名實上在台北市縣及台東縣地方要完成綜合的一個大醫學中心。本皮膚科已受全國各界的絕對性重視,在此二十世紀結束時須邁進一日千里進步的高科技醫學中,也相當的發揮已裝備各種鐳射治療,皮膚美容法等設施,其後將實現遺傳性,基因性皮膚病研究,皮膚科能應用的分子生物學之研究等等,也迫在眼前之時代也到了。最後本科遵循馬偕博士創院主旨以基督博愛精神,發揮至擔任最微細一分子組織當盡力遂行研究與教育也就是對自己的完成充實與服務患者的完善醫療之行為。

台灣本地醫生承受歐美醫生所重視而遺留的皮膚科醫學以來,自第二次大戰後的筆者擔任第一代主任起,交給本來擬定的第二代主任紀秀華醫師,但是她已決定回去台大醫院專心做研究工作而未成。以後她是台灣大學第一位皮膚科醫師獲得博士,當時雖已離開本院職務,她在本院業績及功勞不少,應該記錄下來。以後交棒給留美研修的陳秀琴醫師擔任第二代主任。其次即第三代主任蘇信義醫師,於公元一九九九年二十世紀最後之年實現搬厝,帶領指導所有同事移去現在民生西路角的新大樓,並再增加現代皮膚科應具備的儀器於該科。這大樓從地下室五樓算起是二十層的最新設備的醫療行政第三期大樓。

蘇主任於2007年榮退,科內歷經林揚志主任、吳育弘主任及蕭百芬主任的帶領下,馬偕皮膚科於2011年成立亞洲皮膚病理訓練中心,並開始接受國際皮膚科及病理科醫師Fellowship 的訓練。而科內在美容及醫療業務的提昇和院方的支持下,美容師、主治醫師人力及各式雷射及照光機器也逐步到位,並於2018年引進皮秒雷射,讓馬偕皮膚科提供更多元的服務。

最後,咱馬偕皮膚科同仁,不只使皮膚科的業務蒸蒸日上,而且家庭的人口也年年增加,以報天恩,遵守馬偕精神。

© 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 2019   10449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92號   92 Sec 2 Chun Shan N Rd, Taipei, 10449,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