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特色

「聯合照顧」(Combined Care)模式

馬偕兒童血液腫瘤團隊秉持馬偕博士以耶穌基督之愛及視病如親的精神,提供罹患血液及癌症病童最高品質之專業治療,使他們減少肉體之病痛,並得到身心靈之平安與喜樂。因此雖然不是國內病童及病床數最多的醫療院所,但提供最佳照護品質和治療成績。

重症病童的病情瞬息萬變,需要學有專精及勤奮的醫療團隊及時針對突發的狀況採取最有效的處置,才能避免一發不可收拾的巨變。因此馬偕小兒血液腫瘤團隊採行全國首創的「聯合照顧」(combined care)模式:每一位病童都接受所有主治醫師群的合作照護,每天舉行晨會針對住院病童討論治療計畫,由主治醫師專責每天兩次病房迴診,包括假日全年無休。並結合護理師、社工師,院牧、關懷師以及床邊教師成為堅強的照護團隊。同時仰賴馬偕兒童醫院各次專科優秀團隊作為支持,多年來更獲得院內兒童外科、心臟外科、骨科、耳鼻喉科、眼科、放射腫瘤科、牙科、復健科、精神科等各科專精兒童醫療的專家,以及護理部、放射科、病理科、藥劑部、血庫、醫學檢驗科等的傾力協助。

全人醫療

兒癌病童需長期接受抗癌治療,而且體力及抵抗力較弱,無法規則到校上課,幾乎無法與學校教育銜接。於1996年間經本院社會服務室與兒童癌症基金會之積極協調爭取,首先於台北市中小學開始,將「在家教育」延伸至兒癌病童,使病童於治療期間仍得以有正常的學習管道,爾後並逐漸推行至全國各縣市。同時馬偕醫院多年來以「小兒血液腫瘤基金」結合社會各界資源,積極提供病童家庭最強有力的支持。

兒童血液腫瘤團隊中的各職系成員不僅是縱向聯繫,更著重橫向的溝通協調。社工師,院牧、關懷師以及床邊教師都不是單打獨鬥,而是與醫護團隊彼此支援,緊密合作,一路陪著病童及家庭從診斷、治療到歡喜迎接治癒重新返回生活正軌,對於治療成果不理想、復發的個案需隨時陪伴,而不幸死亡的個案更需要臨終關懷及悲傷輔導。兒童血液腫瘤團隊就是體現團隊精神的最佳例證,不僅常為其他醫院社工及巡迴教師觀摩的對象,也因此被遴選為馬偕紀念醫院2012年度參與醫策會舉辦「團隊資源管理實踐營」(Team Resource Management, TRM) 之代表團隊,並獲得「最佳團隊」之榮耀。而於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主辦「102 年度臺北市醫療安全品質提升提案獎勵計畫」,兒癌共照團隊「運用團隊資源管理建構兒童癌症新診斷病童團隊照護模式」也榮獲銅牌獎的肯定。希望經由跨領域資源整合的訓練,兒童血液腫瘤團隊更能發揮團隊精神,提供病童及家庭身心靈之全人照護。

 

醫療成就

馬偕兒童血液腫瘤科為全國「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Taiwan Pediatric Oncology Group,簡稱TPOG)之主幹成員,自1993年起即負責病例最多的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及研究。一直努力於精進病童的全人醫療,除各種血液腫瘤疾病的治療成績在國內名列前茅外,也有引領全國治療指標以及國際級水準的多項重要成就。在臨床及實驗室研究方面,均有優秀之論文發表,至2015年12月累計SCI論文已逾121篇,其中論文影響係數10以上的達25篇,在質與量上均優。

急性白血病(血癌)

急性白血病俗稱血癌,為兒童最常見的癌症,可再區分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本科梁德城醫師為台灣兒科醫學會血液腫瘤委員會主任委員,並為國際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研究小組 (Ponte di Legno Group)之台灣唯一代表。梁德城醫師及劉希哲醫師亦為亞洲兒童白血病研究小組之台灣代表。由於良好的團隊默契及效率,馬偕兒童血液腫瘤團隊創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癒率達90%,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癒率70%等世界一流的治療成績。也進而推動台灣整體兒童白血病的治癒率大幅進步至國際高水準 (梁德城醫師等,Leukemia,2006 & 2010;葉庭吉醫師、梁德城醫師等,Journal of Pediatric Hematology and Oncology,2007;林維英醫師、梁德城醫師等,Pediatric Blood and Cancer,2008;2012年美國血液病學會;劉希哲醫師、梁德城醫師等,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4)

對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童的中樞神經預防治療,馬偕兒童血液腫瘤團隊為避免生長發育遲緩、智力受損及腦瘤等顱部放射治療的後遺症,自1999年起即開國內之先河,不再施行顱部放射治療,全面改採以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來預防中樞神經白血病。追蹤至今成效卓著,並無單獨中樞神經復發的病例,也發表論文於國際級領導期刊及國內外重要醫學會,獲得國際學界的重視。自2009年起全國「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 」也都採用此新法。(林維英醫師、梁德城醫師等,Pediatric Blood and Cancer,2008;2012年台灣兒科醫學會暨美國血液病學會;劉希哲醫師、梁德城醫師等,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4)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病時若合併白血球過多[定義為白血球數目超過10萬(100 × 109/L)],是非常危急的臨床危相,本團隊多年來採取快速診斷,快速給予引導期化學治療的措施,可有效減少併發症,長期療效佳,不必施行白血球分離術。(陳冠豪醫師、葉庭吉醫師等,台灣醫學會期刊,2014)

預防性抗生素及抗黴菌治療

癌症病童於抗癌治療中容易因抵抗力差而發生致命性感染,常須耗費巨大醫療資源來搶救生命,也可能留下長期後遺症或延誤抗癌計畫導致復發。自2009年起,本團隊在院內社福基金的大力贊助下,率先採行細菌及黴菌感染之預防性投藥,已大大降低癌症病童感染率及死亡率。(2011年台灣兒科醫學會; 葉庭吉醫師、梁德城醫師等,Cancer,2014)

「微量殘餘白血病細胞」監測

急性白血病的治療成果日漸進步,其中之一乃是根據引導緩解期治療中骨髓的微量殘餘白血病細胞量,來預測預後並調整治療。若其微量殘餘白血病細胞愈早達到萬分之一以下,其預後就愈好。微量殘餘白血病細胞的偵測可以彌補傳統檢驗方法之不足。目前各先進國家已廣泛應用於急性白血病之臨床治療方案。本科長久以來即領先全國針對部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童進行「微量殘餘白血病細胞」的監測。而由梁德城教授負責於2013年開始推行的最新全國性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方案 (TPOG-ALL-2013 protocol),也遵照目前世界上療效最好的美國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的療方,將微量殘餘白血病細胞之偵測納為常規最重要的檢查。雖然目前健保尚不給付,但每一位於本院治療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童都暫由院內經費進行此項檢測,擬定及修正治療策略,做為追蹤治療反應的重要準則,進一步提高治癒率。

惡性腫瘤

一歲半以上的兒童罹患第四期的神經母細胞瘤,因幹細胞移植療效不佳,可說是目前學界最感棘手的難題。本科以抗癌藥物治療配合外科手術,仍達成國內最佳的治療成績,在國際上居「高標」。其他兒童癌症如淋巴瘤、肝母細胞癌、生殖細胞瘤、腎臟腫瘤等的治療成績,在國內也都是名列前茅。(2008年台灣兒科醫學會;侯人尹醫師、劉希哲醫師等,Journal of Pediatric Hematology and Oncology,2009;蔡妍心醫師、梁德城醫師等,Journal of Pediatric Hematology and Oncology,2010;侯人尹醫師、梁德城醫師等,Pediatric & Neonatology,2015)

血友病

自1997年起,馬偕兒童血液腫瘤團隊即仿效瑞典最先進的觀念:針對每一位重度血友病病童,於嬰幼兒期就開始給予凝血因子的預防性治療,成為國內少數開啟此項長期照護的先驅。多年來的成果顯示:這群病童得以免除重大關節出血的傷害,因而享有正常的生活及課業上的成就。(2007年台灣血液病學會; 劉希醫師等,Hemophilia,2009)

海洋性貧血

重度海洋性貧血 (地中海型貧血) 的病人,必須仰賴定期輸血才能維持正常生長發育,但在長期輸血下會併發鐵質過度沉著及併發症,本科是國內最早引進注射型排鐵劑的醫院之一,提供病患規則注射以減少血鐵沉積。並於2007年參與新一代口服排鐵劑的全球性試驗,進而於國內廣泛臨床使用,造福病人。同時也在多專科的合作下共同照護這群慢性病友。(劉希哲醫師等,Echocardiography,2015)

血管瘤

嬰幼兒期的巨大血管瘤若出現血液急症,呼吸道、肝臟等器官受壓迫或心臟衰竭等併發症,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將危及生命。本科使用干擾素及類固醇為主要治療藥物,並結合兒童醫院各次專科 (尤其是新生兒科、心臟科及急救加護科) ,以及耳鼻喉科、兒童外科等專家的努力,成功使得超過95%的病童的腫瘤提早縮小而得以度過危機。(趙玉華醫師、劉希哲醫師等,Pediatric International,2009)。2012年起仿效國際學界使用口服Inderal,對嬰幼兒之血管瘤也有顯著成效。

輸血醫學

馬偕醫院擁有國際學界首居一指的血庫及輸血醫學研究室,在他們的協助下,馬偕兒童血液腫瘤科除了能提供重症病童專業安全的輸血治療外,也針對白血球抗體、血小板抗體及長期輸血引發的紅血球抗體做深入的研究,並發表成果於國際重量級期刊。(王麟燕醫師、林媽利醫師,Transfusion medicine,2006 & Transfusion,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