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兒童腦中風

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林宜潔

一位十二歲的男同學緊急被送至急診就醫,主訴在學校操場跑步時,突然因右側手腳無力而跌倒,急診醫師評估發現除右側肢體無力外,亦有右側顏面神經麻痺現象,住院檢查之後診斷為左側中大腦動脈剝離引起之缺血性腦中風。

「什麼?小朋友也會中風?」是一般家屬常見的反應,其實,兒童腦中風並非少見,據文獻統計,發生率約為每年每十萬兒童2至13例。腦中風區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種。以缺血性腦中風而言,下列引發的原因及危險因子和成人有很大的不同:

1.心臟疾病:最為常見,約佔中風原因的1/3,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變、風溼性心臟病、人工瓣膜、心導管檢查後等情形

2.血液疾病:鎌刀型貧血症、凝血功能常

3.感染:細菌性腦膜炎、結核菌性腦膜炎、病毒腦炎皆會造成血栓形成,而可能造成中風的病源包含黴漿菌、水痘、腸病毒、愛滋病毒、披衣菌、流行性感冒病毒等

4.血管異常:腦動靜脈血管畸形、毛毛樣腦血管病(Moyamoya disease)

5.代謝異常、粒線體疾病

6.血管炎:大多原因不明,少數和川崎氏症、過敏性紫斑症、紅斑性狼瘡、幼年型特發性關節炎、多發性結節性動脈炎(Polyarteritis nodosa)等疾病有關

7.癌症/腫瘤

8.外傷:動脈剝離

9.藥物/毒品

中風的症狀依中風的型態、受影響腦部的區域和病童的年齡而有不同,缺血性中風常有局部神經學症狀例如半側偏癱;出血性中風則常見頭痛、意識障礙、嘔吐,抽搐則在兩者皆可發生。一般而言,年齡越小的孩子症狀越不明顯,嬰幼兒可能只表現出活動力變差、嗜睡、哭鬧、餵食困難等非特異性症狀,加上表達能力有限,都是診斷困難的因素。此外,視覺或是語言功能亦有可能受到影響。

診斷方法以腦部影像為主,電腦斷層檢查較為快速,可迅速偵測是否有出血性病灶,但對於缺血性中風初期(12小時內)的敏感度則較差,此時電腦斷層影像(CT scan)可能為正常;腦部核磁共振(MRI)對早期缺血性中風的敏感度則較好。血管攝影可進一步確定血管是否有異常。另外,需找出是否有前述之危險因子例如心臟、血液或免疫等疾病,所以心臟超音波、血液檢查等也是診斷的一部分。

治療則依中風的原因而有不同,如有特定病因及危險因子也需一併治療。預防再次發生中風,在藥物方面,以缺血性腦中風為例,阿斯匹靈可以預防血栓形成,抗凝血劑則用於有動脈剝離或是腦靜脈竇栓塞之情形。此外亦須復健治療,儘管目前文獻統計指出,腦中風的兒童經治療後,仍有一定比率存在後續功能障 礙,但復健訓練還是能夠幫助改善功能,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被告知診斷的那一刻,家長除了驚訝之外,更多的擔心是:孩子將來是否能恢復?生活自理上的不便該如何克服?其實,病童本身因肢體、語言或認知失能所帶來的挫折也需要調適,家長應給予心理上的支持與鼓勵,定期就醫追蹤並積極復健,才能提高功能改善進步的機會,並重新融入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