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蘇王麟

婦女在經過受孕、懷胎40週至生產,整個過程在生理及心理上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通常是為了讓母體適應生產的需要而自然的身體反應。

這些改變對整個生產過程的重要性是無庸致疑的。但是,這些變化若一直持續影響至產後的母體,其可能造成的後遺症,恐怕就值得我們特別注意防範。舉例來說,懷孕期母體會產生一種名為弛緩素的內分泌激素,此激素可使母體的結締組織、肌肉、韌帶、肌腱變鬆弛、延展性增加,特別使得骨盆腔變鬆以適應日益變大的子宮、胎兒以及生產過程中必然的擠壓。

但是相對地,這些變鬆弛的肌肉、肌腱、骨盆腔韌帶也因此而失去原有的強度,若產後又沒有得到適當的恢復,可能就會造成一些產婦骨骼肌肉系統的問題。這些問題中以下背痛及俗稱媽媽手的腕部肌腱炎較為常見,也最需要我們特別注意。 產後下背痛 產後下背痛雖然是一個常見的疾病,但是醫學界對它的注意程度大概可以用「忽略」兩字來形容。

這也許是因為大家認為懷孕、生產所造成的身體疼痛是必然的,何況下背痛比起生產痛的程度,實在不足為奇。但是,經過最近十年來各家學者的研究發現,產後下背痛對婦女所造成的影響遠超過我們想像,若把它當作是生產必然的後遺症而漠不關心,那實在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

產後下背痛的形成原因,經過這些年來的研究,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本文先前提到的弛緩素的效應以及婦女懷孕前或懷孕期間已有背痛病史,這兩點是比較多人認為與產後下背痛有關的因素。

另外,有學者發現身材短小、過重者較易有此問題。也有學者發現年紀較輕的媽媽較易患此病,可能的原因是年紀輕、對內分泌激素反應較敏感。

也有研究提到,低經濟力的婦女因為要做較粗重的工作,因而也易患此症。另外,被研究最多的主題是「生產時麻醉與產後下背痛的相關性」有的研究統計結果,認為接受麻醉的產婦發病機率高,兩者應有關連。而有的研究報告結果卻正好相反,認為兩者並無關。總之,產後下背痛的原因,還有待醫界繼續努力探究。

產後下背痛的症狀跟一般人下背痛大致差不多。有的人從產前就開始。疼痛的部位在下背部,可能整片酸痛,也可能定點酸痛,也有人是因腰椎間盤突出而造成坐骨神經痛。通常都是抱著嬰兒坐太久或站太久會症狀加劇。

有的上班族做完月子回去上班後,在辦公室、電腦前一坐就是幾小時,加上坐姿不對,回到家,下背已酸苦難擋,面對可愛的小寶貝也已無力再久抱他了。勉強為之則下背痛更雪上加霜,最後不得不求醫治療。

對產後下背痛的治療,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從教導產婦正確的坐姿做起。人類在坐姿時下背腰椎所受到的負荷力量最大,也最容易造成附近的肌肉、韌帶及腰椎的傷害。

平常為了減低此負荷以避免腰椎的傷害。平常為了減低此負荷以避免腰酸背痛,坐時腰身與大腿大約應保持九十度左右,背部要有椅背支撐,臀部要儘量往後靠著,膝及踝關節也自然地呈九十度。

對產婦而言,已經鬆弛無力的背肌、腹肌及骨盆腔韌帶,又要負擔劫加的體重,良好的坐姿習慣更是重要。

尤其是抱著小孩餵奶時,又多了小寶貝的重量,更要特別注意。

要增強背肌、腹肌力量的運動也應持之以恆地進行。例如:平躺於床上,膝蓋彎起九十度做仰臥起坐的動作。當身體起來時,下背仍平貼於床上,每次支撐6、7秒鐘。

另外也可以俯臥平貼於床上,雙手相握於背後,用力時雙手拉起,上身向上背屈,腹部仍平貼於床上,每次也是6、7秒鐘。這些運動讓我們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鍛練腹、背肌,算是相當好的方式。不過,有些產婦若正在急性下背痛期間,而做了上述的運動又會使疼痛加劇,在這種情況下則首重多休息,上述運動也暫時不可做。

若是發現產後下背痛一直持續一、兩個月以上而不見減緩,甚至影響到睡眠及工作時,則應該儘速就醫診治,以避免演變成慢性下背痛。治療的方式,個人認為應該多管齊下,除了以上提到的教導產婦養成良好的坐姿習慣及持之以恆地運動外,藥物治療及復健治療同時併用可能效果較好。

另外,有的患者用針炙療法也有相當迅速的療效,適合沒有時間安排做復健的產婦。有少數病患在用盡各種保守療法後仍無法有效改善症狀時,則應進一步做詳細的影像檢查及神經學檢查,以確定是否有較罕見須手術治療的病灶。大體而言,產後下背痛是一個治癒率頗高的疾病,只要患者能好好配合醫師的建議,隨時注意自己的坐姿,勤加鍛練腹、背肌,大概都會有不錯的預後。 媽媽手 相對於產後下背痛,媽媽手算是大家瞭解比較清楚的疾病。

它主要是因為孕婦內分泌激素的作用,使得腕部橈側的外展姆長肌及伸姆短肌變鬆弛且無力,原本可以負荷的日常動作,在此因素之下變得難以勝任,尤其在產後,為了餵奶或幫小寶貝洗澡,常常腕部需用力托住嬰兒的頭或身體,若超過負荷且日積月累,最終變成兩條肌肉的腱鞘炎,即俗稱的媽媽手。

其實,這個疾病並非剛生產後媽媽的專利,有些人雖然沒有內分泌激素的作用,但是由於工作的需要,再加上手部姆指用力不當,長期下來也可能患此疾。 媽媽手的症狀主要是在患手腕部橈側莖突處有壓痛點,有的不壓也會痛。

如果將姆指屈曲下彎,會引起更強烈的疼痛。一部分病患在患處會因發炎而腫。 正如下背痛一樣,處理媽媽手,首重由養成良好的姿勢做起,無論是產前的日常工作或是產後哺育小孩,在用手負重時,都應避免由姆指單獨承受,尤其是用到姆指外展及背屈的動作。抱小孩時儘量用手臂大塊肌肉來出力。

若是疼痛超過三、四週沒有減緩,則應儘早至復健科醫師處就診。必要時可以給予藥物及物理治療,有時需同時配置手腕部的副木托架來支撐及保護已發炎的肌腱,有的學者主張可以局部注射類固醇。

若是以上保守療法都無療效時,則最後只好接受手術治療,以避免變成慢性手腕部失能。大體而言,若產婦能多加注意自己姆指的姿勢及負荷,一有症狀能多休息並能配合復健科醫師的建議療程,大部分都有不錯的預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