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蘇王麟

坐骨神經痛是指腰椎第四、五神經根或薦椎第一神經根受壓迫,而造成的症狀。通常患者會感受到下背部酸、麻、痛,並且這種感覺會沿著腿部後側或外側一直延伸至足部。有時會發生於一邊,有時兩邊同時發生。

壓迫神經根的原因有很多,臨床上腰椎間盤突出及腰椎退化關節炎而造成者佔大多數。 坐骨神經痛在醫學上是屬於診斷容易而處置方法卻莫衷一是的病症。有時,甚至連沒有受過醫學教育訓練的人也都可以正確地下診斷。然而,要如何治療卻沒有統一的指引或標準,常常會隨著醫師個人經驗,觀念及受訓背景而異。

往往同一個病人,甲醫師說要開刀,乙醫師說不必開刀,要吃藥、打針。求診中醫說要推拿、拔罐或吃草藥,求診復健科說須復健兩個月……。治療方式之分歧,可見一斑,令病人無所適從。

在台灣,處理坐骨神經的非手術療法中,常見者如下:吃藥(中藥或西藥)、針劑注射、復健治療(包括局部熱療、電療、骨盆牽引、運動治療、姿態教育)、針炙、推拿、拔罐、徒手整背、按摩等。

各種療法通常有其優劣點。例如吃止痛消炎藥,有時止痛效果不錯,但吃多了,消化道、肝、腎器官的副作用就接踵而來。復健治療,效果良好,也沒有什麼副作用,但療效較緩慢,病人需有耐心及時間。

針炙效果因人而異,差異頗大,反應好者,一針見效,反應不佳者,針了數月,仍一籌莫展。 筆者認為,治療坐骨神經痛首先要從病人的病史、臨床理學檢查、影像檢查、神經電學檢查中去判斷病人需不需要開刀。

若是不必開刀者,病人是第一次急性發作?重覆性在發作?或是慢性疼痛者?依照其不同而給予適當的療法。若是急性發作,筆者建議不要急著推拿、整背或腰椎牽引,而是首重休息及睡姿、坐姿矯正併佐與電療及藥物治療或針炙療法。

相反地,若是一個慢性疼痛者,則顯然繼續長期服用藥物有其一定的副作用,最好避免。而復健治療、推拿、按摩可能會有某種成度的改善,可以嘗試。

處理坐骨神經痛除了靠醫師外,病人本身的配合也很重要。例如:站姿、坐姿、睡姿、搬東西的姿勢都要從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正確的習慣。另外,一些增強腹肌及背肌肌力的運動也須要持之以恆地做下去。

「預防勝於治療」,有了卻的姿態及強有力的腹、背肌是預防再發最有效的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