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不是有篩檢?輸血還會得肝炎?
TTV是輸血後肝炎F?是趨肝性病毒嗎?
必要時的輸血可救人一命,相對的也帶來許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傳染性疾病,包括梅毒、愛滋病、肝炎等等。雖然隨著篩檢技術的進步與普及,降低這方面不少風險,但這是個還存在的課題。
因輸血傳染的疾病中,肝炎發作一直是相當常見、嚴重的問題,許多研究投諸於這個領域,也因此開啟了許多現代醫學的大門,B型肝炎、C型肝炎乃至於G型肝炎/GB病毒,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現。可惜到今日,因輸血傳染的疾病仍無法完全避免,輸血後肝炎變得少見,仍無法使之絕跡。而除了上述的一些病毒外,醫學界一直認為還有一兩種趨肝性的病毒未分離出來,或者可稱作F型肝炎病毒,甚至H等等肝炎病毒。
藉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與技術,醫界似乎找到了這個潛伏的禍首?1997年 Nishizawa 等人由輸血後肝炎患者分離出一個新的 DNA病毒稱做 TT 病毒,簡稱TTV,TT應是由英文 Transfusion Transmitted 得來,初認為這必是經由輸血傳染的肝炎。它是個單股環狀DNA 病毒,不為 氯仿(choloform)所破壞,約有3900個鹼基,與 Parvovirus 屬病毒類似。
在世界各地的血清檢查發現TTV病毒的感染是相當普遍的情形,在歐美的捐血者中有1-10%的感染率,亞洲地區約7-14%,在剛果一臨床醫院以產前婦女為樣本的研究,發現高達54%有TTV。世界各地報告差異相當大,由1-80%以上不等,似乎與公共衛生情況呈相關性。在熱帶地區也較高,剛比亞(Gambia)為83%,新幾內亞有 74%。在台灣東部,一般民眾依據慈濟醫院的報告感染率為11%。
至於傳染途徑,開始認為TTV是經由血液傳染,但近日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卻無法完全支持這樣的看法。逐漸的,有學者認為 TTV 可能有其它傳染路徑,包括經口傳染,一如A型肝炎是經由不潔飲食散佈,經口傳染。因為有藥癮,或從事性交易的人並未有較高的感染率。在膽汁、唾液裡TTV有相當高的濃度,糞便裡也可檢出此病毒,但在尿液中則無發現。臨床研究也無法證實有較高母子垂直傳染現象,在非洲的研究指出小嬰兒常在出生三個月後才被感染,許多有TTV的嬰兒,他們的母親並無TTV。在靜脈注射藥癮的人,常與血液接觸的醫療人員也未見較高的感染情況。這些研究再再對血液傳染是唯一途徑的說法提出質疑。
關於TTV的重要性更有爭議,有些研究指出它與猛暴性肝炎有關,有些學者認為它是無害的病毒,例如Naoumov等人便持這樣的看法。日本學者也在AJG醫學雜誌上發表在洗腎病人上TTV感染的情況,在115位病人中51.3%有TTV,正常人裡僅16.5%。洗腎一年後的感染率即有58.3%,隨時間增加,比例並未上升,而由此推測TTV的感染散佈在洗腎中心裡是相當普遍的情況。在有無接受過輸血的患者裡分別是51.3%與51.6%有TTV,換言之並無差異,以此推測TV的傳染當不只血液。其中也發現肝功能在感染者或無TTV者身上並無不同,為TTV 是無害病毒的假說提出佐證。來自法國的一篇研究,指出接受多次輸血的中有27%感染TTV,經一段時間的追蹤,所有感染者並無任何病徵。還有一位作者報告,非A-G猛暴性肝炎患者與慢性肝炎中,TTV的感染率分別是47%與46%,也無不同。在肝癌患者中並也未見到有較高TTV感染現象,在日本研究估計5-10%,即使以西方墨點試驗在癌病灶裡未發現有TTV。在感染TTV肝臟病理研究上,被感染的標本雖有些發炎現象,但與正常人並無差別。也因此有學者提出假說,TTV的亞型不同,或許會牽涉及其致病力,初步說有Ia、Ib與非 I 亞型,目前估計應有9-16種以上的亞型,以亞型I可能與肝病較相關。
TTV有頗高的流行率,本身似乎不會引起肝疾病,但是否會加重其它病毒性肝炎的惡化?一些研究與案例,則提出這樣的看法。一位學者Okamoto有類似的結論,他發現在感染C型肝炎的人身上,若併存有TTV時肝功能則稍上升,推測TTV的可能會加重C型肝炎的影響力。而TTV單獨存在時,可能不具致病力。不過在接受干擾素治療C型肝炎的患者,發現TTV隨著治療而消失,進而推知TTV對干擾素具敏感。在B型肝炎再次急性發作的患者,發現TTV也無較高的感染數目,但肝功能指數上升會較無TTV的人為高。
愈來愈多的證據指出,TTV並不像原先命名所表示的是經血液傳染的趨肝性病毒,或許僅是個無害的病毒,意外自輸血後肝炎患者的身上分離出來。雖然未能揭開對輸血後肝炎的新進展,但相信還有許多問題有待發掘。這一切仍待更多研究結果來闡明。
作者:王蒼恩醫師 2000.6.1
馬偕紀念醫院消化系內科(胃腸肝膽內科) 消化系內科首頁系統維護人 :GImaster
Copyright © 1997-2012; MMH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