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間

馬偕自殺防治中心三年來個管人數倍增

日期: 2009-06-11 | 來源: 馬偕紀念醫院 6174    

馬偕自殺防治中心三年來個管人數倍增

引用辯證行為治療法落實防治工作  藉由慰問卡提供病人心靈慰藉

在全球景氣不佳的氛圍下,國內自殺事件層出不窮,使得自殺議題再度成為焦點。根據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成立三年來的統計資料顯示,從95年個案管理人數910人至97年的1671人,成長高達83%。

台灣目前的自殺問題遠比一般人所認知的嚴重,自殺已連續七年進入國人十大死因中,去年奪走4406條人命。根據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統計,光是去年馬偕自殺防治中心台北與淡水院區服務的自殺高危險個案就高達1671人,與95年(910人)相較,成長了83%。

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吳書儀表示,對有自殺行為或自殺意念而送至台北及淡水馬偕醫院的病人,均由自殺防治中心收為個案管理,透過個案管理師後續的面訪與電訪,持續對這類病人給予關心與協助,由於個案情況不同,面訪及電訪的次數也會有所差異,有些病人會有多次面訪或電訪的記錄,因此在自殺防治中心服務量的面訪及電訪人次,也由95年的1559人次倍增至15960人次,足足增加十倍之多,也顯示自殺防治工作的辛苦與困難。

吳書儀表示,在所有精神疾患當中,邊緣性人格疾患對臨床工作者而言是最具挑戰性的,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為更能有效落實自殺防治工作,已在95年11月成立辯證行為治療技巧訓練團體門診,兩年下來舉辦過77場次,參與人數達656人次。

吳書儀說,在門診中時常遇到邊緣性人格疾患,她就曾接獲一個有多次割腕、刺腹、服藥過量等「類自殺」行為的個案,且此個案在先生提議離婚的狀況下,一星期內有三次拿水果刀自戕腹部而送到急診及外科病房住院。而這類的病人在臨床上通常有情緒不穩定、焦慮、易怒、偏激衝動等現象,人際關係緊張,也比較難和他人維持長久穩定的關係。

據統計,邊緣性人格疾患有70%~75%有至少一次類自殺行為,且多在成年早期就會發病。在所有自殺人口中,有7%~38%診斷符合邊緣性人格症狀,而邊緣性人格疾患往往會將強烈的情緒直接發洩在治療師身上,使得治療工作更加困難;治療邊緣性人格疾患(1)的方式很多,而辯證行為治療是目前研究已證實能有效降低病人類自殺、自傷行為的方式,也能減少病人的住院日數和焦慮性思考等。

為讓辯證行為治療能被推廣運用,馬偕醫院自去年九月即發起「DBT 技巧訓練團體讀書會」,同時,在精神科劉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在11月成立了每週三晚間的技巧訓練團體門診,更在5/23~5/24邀請辯證行為治療的發源地-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心理所的Dr. Kathryn Korslund來台舉行研討會及工作坊,希望藉此提升臨床工作人員之自殺高危險個案心理治療技術,進而降低醫療使用、社會成本及全國自殺率。

基於關懷生命、熱愛生命的精神,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於去年底公開徵選自殺防治慰問卡,經過數月的評比後已選出最符合中心理念的作品,除了提醒民眾自殺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也將利用慰問卡傳達對自殺高危險病人的關懷,成為協助病人的輔助工具。

第一名的作品「Could you give me a hand?」就將絕望而孤單的人比擬為缺乏照料的枯木,只要勇敢伸手求助,周遭朋友也伸出關愛的手,就能再度擁抱幸福與希望;第二名的作品「彩虹之心」,則用色彩展現生命燦爛豐富的一面。

馬偕自殺防治中心表示,將把得獎作品印製成關懷卡,做為個案管理師訪視及關懷之用,希望藉此傳達關心並提供有需要的人求助管道,成為病人心靈的一帖良藥。

 

《附件一》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95~97年服務量

台北院區

淡水院區

合計

95年

面訪人次

333

144

477

電訪人次

784

298

1082

合計

1117

442

1559

個管人數

910

96年

面訪人次

1199

780

1979

電訪人次

3089

1648

4737

合計

4288

2428

6716

個管人數

1023

97年

面訪人次

2125

1655

3780

電訪人次

8048

4132

12180

合計

10173

5787

15960

個管人數

1671

《附件二》自殺防治慰問卡

第一名 

卡片設計理念:

每個生命都需要受到關懷跟照顧才能成長茁壯。

身陷黑暗,絕望而孤單的朋友就像缺乏照料的枯木,需要大家幫助才能幫助他走出陰霾。

如果發現身旁的朋友情緒低落,要記得常常給予關心;如果覺得自己身陷陰霾憂鬱,也用勇敢的伸手求助於朋友或家人,才能一起擁抱幸福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