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挑食、偏食,怎麼辦
江椿彬醫師

台灣的小孩不會沒有東西吃,很多小孩是挑東西吃。這種飲食習慣的形成,絕非小孩單一因素造成,照顧者也須負一大部份的責任。從門診的案例中發現,台灣小孩子的偏食、挑食的最大原因是「不覺得餓」與「家長逼食」的惡性循環。一部分的父母親及照顧者憑藉既有的認知及飲食習慣,以孩童對食物的喜愛程度及進食量來斷定小孩是否有偏挑食問題。遇到小孩不喜歡吃主食,怕小孩吃少會肚子餓且營養不夠,待會就會有第二種第三種食物出現,一直少量進食的結果就是小孩不會覺得肚子餓,等到吃正餐時就吃的更少。嘗試幾次之後小孩仍然挑嘴,有些家長會遷就給小孩喜歡的食物,小孩也很聰明,發現他拒吃那些準備好的食物,待會兒就可以吃到他喜歡吃的食物,偏挑食就慢慢被養成;有些家長發現孩子有偏挑食的傾向時,往往以強迫性手段要求孩子的飲食行為,造成小孩對某些食物觀感不佳進而排斥拒吃,甚至造成親子關係不佳。

兒童長期偏挑食會影響其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偏挑食孩童有較高的比率會出現身高、體重比同年齡落後的情況,一般會有較瘦小的身材;但是有一部分偏挑食(喜高油脂、高糖、高熱量食物)的兒童會發展成肥胖。不均衡的營養攝取會造成抵抗力下降,導致小朋友容易生病,長期偏食會造成微量元素如鐵、鋅等缺乏,造成缺血性貧血及躁動現象。求學階段的兒童,更容易因為營養不均衡影響孩童腦力發展及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學習。

家長在面臨孩童偏挑食行為時,可透過專業小兒科醫師的協助,瞭解小孩的進食狀況,評估生長發育及心理情況,以科學診斷系統來協助找出偏挑食的原因,進一步協助家長及孩子認識健康均衡的飲食,修正進食的行為。臨床上將兒童偏挑食問題的原因分為六大類型,第一型父母過度擔心型,父母親常常覺得小孩胃口小,吃不多,這些小孩通常較瘦小,但是事實上對於孩子的體型和營養需求已經足夠,而且對應父母的身高,已達理想成長,但因父母擔心強迫餵食反而會造成負面影響。第二型胃口有限型,這些孩子活潑又好奇,對玩耍和與人互動比吃東西有興趣,常常只吃一、兩口就說飽了,很難讓孩子坐在餐桌吃飯。第三型感官選擇性挑食,這些孩童本身感官知覺較敏銳,對於特定食物的口味、溫度和外觀特別敏感而產生挑食行為,他們也常同時出現其他感官敏感的狀況如對強光、噪音或手上髒汙等敏感。第四型畏懼進食型,這些孩子可能因為經歷過不愉快的進食經驗(如噎到),對食物產生了刻板印象進而排斥進食,可能一看到食物或奶瓶就哭鬧或拒絕張開嘴巴等行為來拒食。第五型有潛在疾病型,因為孩子有潛在性疾病造成孩子食慾差。第六型被忽視型,因為照顧者忽視或漠不關心態度,造成孩子情緒出現孤僻憂鬱的情況,導致食慾的偏差。藉由醫師的協助,讓家長瞭解自己孩子的特質,釐清其偏挑食原因的類型,透過親子互動行為改善偏挑食,逐步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進一步認知各種食物都要吃且願意吃,避免營養素攝取不均衡或缺乏的問題。

希望孩子不要偏挑食,可以營養均衡,在家中我們可以先做幾件事:每一次正餐進食時間約30分鐘,不要超過40分鐘,東西沒吃完也要開始收拾,勿讓孩子用餐時間一再拖延,吃太久下一餐時間就要到了,小孩沒有餓的感覺;同時不要逼孩子把食物全部吃光;正餐吃完後不要一會兒就又準備食物給小孩吃;兩個正餐中間可以有點心如鮮奶、水果吃;正餐提供適量且不同種類的食物,盡可能常變換菜色以增加食物的新鮮感;吃飯時不可以看電視,這樣會轉移孩子注意力不會專心用餐;盡量不要用糖果或零食作為吃飯的獎勵;家長要能接受孩子用餐時會把餐桌、地板及衣服弄髒。

飲食習慣是從小養成,我們深受家庭的影響,孩子傳承父母的飲食觀念,父母有責任協助孩子認識健康的飲食,並且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要以身作則,自己先選擇營養均衡的各類食物,協助孩子跟著我們吃各類健康營養均衡的食物,不會偏食挑食,這是讓孩子受益一輩子的健康投資

更新日期: 104 /9/8

 

(下一篇:兒童的營養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