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更新日期: 2019/12

歷屆主任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創立於1957年7月,聘請台大醫院鄭景德醫師擔任主任,兒科醫療的歷史就此展開。第一年小兒科病房在外科的第六病房,僅分配9床,但實在不敷使用,常常向外科借床,直到1959年修建了第五病房為兒科病房,共18床。不過由於人手孤單,鄭主任常必須工作到很晚,每天平均睡眠不到5小時。 1958年曾春元醫師、1960年林忠一醫師加入陣容,到1972年黃富源醫師加入馬偕醫院小兒科時,小兒科還只有蔡炳照、黃富源、程猛雄、江正德、林逸良、施政雄等六位主治醫師。

1975年起黃富源醫師擔任主任,帶領著馬偕小兒科邁步向前,成長茁壯,揭開了馬偕兒科光榮的ㄧ頁。 這12年間為小兒科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主治醫師,並且讓他們在當年開業環境那麼好的情況下,仍願意繼續留在馬偕服務。鼓勵醫師們做研究,並且訂立升等規則。邀請其他醫院主任級醫師,像梁德城、林媽利醫師都是黃教授推薦給吳再成院長而聘請進來的教授級醫師。此外,馬偕小兒科強大的次專科陣容,也是從那時候開始。

為照顧弱勢病人,我們成立了新生兒加護病房與兒童加護病房;而黃教授開創的外接轉診制度,派資深住院醫師到婦產科診所stand by。一方面協助婦產科醫師,一方面幫忙診治早產兒,如此則本院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服務量也增加了。這種制度延續至今不變,也被其他醫院仿效。 在黃教授帶領的12年間,由於偏遠地區醫院缺乏兒科醫師,我們善盡社會責任,曾經支援羅東聖母醫院、花蓮門諾醫院、虎尾聖若瑟醫院、台南新樓醫院、恆春基督教醫院等。支援這些教會醫院的目的有二:一是補充他們的兒科人力,解決當地兒科醫師荒;二是在缺乏現代儀器的配置與協助之下,期望支援當地醫師,訓練他們如何獨立看病人。一直到現在,這幾家教會醫院仍舊很感念當初我們的貢獻。

1986~1990間為高信安醫師擔任主任,期間病床從一百八十張增加到二百三十四張,規模之大,當時可算是全國第一,尤其新生兒加護病房的病床從二十五張床擴張到三十三張床,幾乎天天滿床。當時住院醫師招考報名人數常高達近百人,錄取大約十人,是院內最熱門科系之一,醫學院畢業生以進馬偕小兒科為榮。住院醫師除了忙碌於門診、病房、論文寫作外,還支援偏遠地區的教會醫院、群體醫療執業中心等。外派到全省各地的醫院,每月約七、八人,因此轉介回本院的病童頗多,馬偕小兒科聲名遠播,因此後來很多受訓後的年輕醫師得以分布於全國各地醫院服務,直到台東分院1987年成立後,才逐漸減少外派人力。

1990~1996年間由梁德城教授擔任主任, 開創美語晨會:邀請來院指導的美籍聶梅珍醫師(內科)、胡新民醫師(兒科)等,先後來晨會指導,近年由李燕晉教授接棒熱心教學,深獲好評,有效提昇本科美語能力。其他包括建立的Fellow制度、設住院醫師論文獎、邀請陽明大學兩位教授到本科上課,教論文的統計部份,大大提升了本科醫師參與研究的能力。

1996年沈淵瑤醫師接任主任,2000年交給李宏昌醫師,2002年成立新竹分院,小兒科成為竹苗地區兒童急重症的後送醫院。兒科的規模到2010年間已擴展成4個院區編制116位兒科醫師,是台灣小兒科界不可或缺的主力之一!

2000年李宏昌醫師接任主任,任內健全兒科次專科發展、2002年將小兒科升格為兒科部;台北院區整修加護病房、淡水院區擴充病房與設立小兒加護病房,同時協助新竹分院小兒科成立;及建立「小兒加護病房專責主治醫師制度」,2006年辦理兒科PGY臨床教師訓練營獲醫策會表揚,2009年馬偕兒科部更榮獲瑞信基金會第一屆兒童醫療奉獻獎-「最佳兒童醫療團隊獎」。

2011年陳銘仁醫師接任部主任後,承先啟後,於任內蒙母院大力支持,主治醫師編制擴增為89名,住院醫師編制擴增為65名,馬偕體系兒科醫師編制達空前的154位。任內分別榮獲2011年「瑞信兒童基金會」兒童醫療貢獻獎 (最佳團隊獎-早產兒醫療團、終身貢獻獎-黃富源醫師、兒科新銳獎-游昌憲醫師)。2013年積極爭取籌設馬偕兒童醫院,母院斥資2億5千萬改善軟、硬體設施。2014年馬偕兒童醫院正式成立,未來將結合各科團隊,發展特色醫療,達成兒童身、心、靈完整醫治之使命。


2009年更獲得瑞信兒童基金會頒發的第一屆醫療團隊獎殊榮,肯定我們的因素包括:
在沒有國家資源或財團的奧援下,馬偕醫院基於服務弱勢族群的使命,全力推動兒童醫療。兒科部醫療團隊全方位的發展,兼顧醫療服務與研究,善盡醫學中心與偏遠醫療的社會責任,為國內最具規模的小兒科之一。

一、為東部地區兒童醫療中心:

1987年成立的台東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長期派駐,加上輪派的住院醫師,提供東部兒童的醫療照護,尤其是急重症的醫療服務,有台東地區唯一的兒童專屬加護病房、新生兒及早產兒加護照顧團隊、24小時兒科醫師看診的急診醫療服務。為提高呼吸衰竭的救治品質,設有東部地區唯一的最高階呼吸器—高頻震盪呼吸器以及一氧化氮吸入治療機。除了一般兒科醫療外,特別著重特殊兒童照護,包括小兒心臟專科醫師門診、小兒內分泌專科門診、小兒神經科門診、發展遲緩兒的早期療育團隊等,提供東部地區完備的兒童醫療照護。同時配合公共衛生政策,擔負台東地區所有的學童健檢工作,每年派醫師至台東的小學執行健康檢查,包括綠島、蘭嶼等離島,善盡社會責任。

二、為竹苗地區兒童急重症醫療重鎮:
在新竹分院成立之前,新竹地區無24小時兒科醫師診療的兒童急診醫療服務,2002年分院成立之後,承擔了新竹地區大部分的兒童急診醫療。並且設立了新竹地區唯一的兒童加護病房,購置竹苗地區唯一的高頻震盪呼吸器、吸入性一氧化氮機,提供高品質的重症醫療,特別是在早產兒照顧部分。而且目前是新竹地區唯一的腸病毒重症後送醫院。

三、參與偏遠山區兒童醫療服務:
目前定期派遣兒科醫師深入偏遠山區巡迴醫療,包括新竹尖石鄉、五峰鄉、司馬庫斯等,並支援台東太麻里的兒童衛生醫療照護工作,綠島、蘭嶼之學童健檢,金山醫院的定期兒童門診醫療,服務偏遠弱勢族群。過去也曾支援石門鄉的兒童醫療工作。

四、著重特殊兒童醫療服務:
本著照顧弱勢族群的使命,提供特殊兒童醫療不遺餘力,服務與研究兼顧,提升照顧品質。
為早產兒醫療照顧的先驅:1978年成立全台第一個新生兒加護病房,1980年率先開始早產兒外接轉送工作,1992年本院發起創設早產兒基金會,將服務對象擴展至全台。1995年起投入早產兒的發展追蹤工作,並於

1999年獲選為早產兒基金會的早產兒醫療訓練中心,目前是台北地區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照護人數最多的中心。為兒童癌症醫療重鎮:多年來致力於兒童癌症的研究與醫療,1993年起主導TPOG(Taiwan Pediatric Oncology Group)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方案之制定,大大提升治癒率,全國的治癒率由1997年的55%提升至目前的71%,而在本科部團隊的合作下,治癒率為83%,達國際水準。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亦居領導全國地位,治癒率為61%,高於全國的54%。

積極推動罕見疾病兒的醫療照顧:提供罕見疾病兒完善的醫療照護,深獲肯定,服務人數為全國第一,尤其是黏多糖症、普瑞德-威利氏症、玻璃娃娃;並榮獲衛生署「罕見疾病報告績優醫院獎」,民國94年為全國第一,95年為全國第二。

其他如小兒心臟科執行國內首例的「經靜脈植入心室同步節律器(CRT-ICD)」、兒童糖尿病照護團隊首創「24小時連續血糖監測系統」;早期療育照護、膽道閉鎖病童的醫療照護,以及兒虐、性侵的照護與通報等,均貢獻良多。


五、重視醫學教育與人才培訓:
1965年起,開始肩負台北醫學院、高雄醫學院及往後之中國醫藥學院等之實習醫生的教學任務,目前亦有多家醫學院校建教合作,兒科的教學最為學生所讚賞與肯定。故住院醫師招收每年額滿,並為他院兒科住院醫師代招代訓。配合PGY1的訓練計畫,承辦第一次(2006年)全國小兒科臨床教師訓練營,並執行「全一年期畢業後一般醫學兒科專科訓練先導計畫」。此外,為推廣本土教材,本科部自編「臨床兒科學」、「臨床新生兒科學」,二、三十年來不斷更新改版,重視經驗的傳承。其他的出版包括「兒科常用處方手冊」、「兒科臨床操作手冊」、「Nelson簡明小兒科學」(翻譯本,第二版與第五版)、「兒童醫療小百科」。
馬偕兒科醫療文化特色包括:
共同照護制度:
來馬偕醫院住院過的兒科病人家屬大多有經驗,一旦住院,同一天常常有不同次專科的兒科主治醫師同時來查房,共謀解決病人的疾病。事實上,馬偕兒科住院的病人,有一半以上都有兩位以上的主治醫師照護,加護病房裡的重症病人,有時更多達五六位醫師,在各自不同的領域中,大家互相討論,共同為病童的安危而努力。雖然每個主治醫師比其他醫院同儕累,但心理負擔卻相對減少。健保局沒有給付更多,病人也沒有任何多出來的經濟負擔,一份醫師費用,幾個一起combine care 的醫師一起share。這個制度已推行近30年,所有兒科主治醫師已蔚為「馬偕兒科文化」,不計較,多請教,一切以病人安危的為要務。
次專科更深入照顧與「一般兒科」加強相輔相成:
30多年前,馬偕兒科開始分次專科。梁德城醫師當任主任時,又推行「次專科訓練」制度,開始有各次專的「研究醫師」,使本科的次專更加發展。 特殊的系統及罕見疾病,都有專人投入更深入的研究,分別在國內外相關單位進修,開始建立起臨床治療的口碑,有許多疑難雜症解決後也開始出現醫學報告及論文,使得本科在學術的地位竄升。當然,很多制度有利有弊。台灣兒科推行「次專科深入照顧」多年之後,已經到處是「次專科」之時,我們又發現,一味推行次專科,「頭痛找腦科,腹痛嘔吐找胃腸科」,卻忘記頭痛可以是喉嚨發炎發燒引起,嘔吐可以是腦炎或腦瘤引起,腹痛也可以是心肌炎或糖尿病導致!雖然,combine care可以彌補一些缺點,但遺棄兒科醫師本來就該具有general pediatrician的「基本能力」,對病人並非福氣。因此本科強調「一般兒科」的重要性,加強學生一般兒科的訓練,讓次專科與一般兒科並行不悖,確實落實全人照的理念。


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之間無「階級」:
馬偕兒科另一個文化就是,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之間無「階級」概念,就像一個大家庭的同一家人相處一樣。晨會時,主治醫師們的comment主要是要讓後輩們聽懂,對臨床有幫忙。會中決不有謾罵苛責的畫面。平均,我們每1-2個月會辦外燴一次,所有兒科同仁(包括正在本科run的intern及 clerk、屬於本科部的心理師、衛教師、實驗室工作同仁等)一起聚餐。雖然並非大飯店,但這種「本土性」「草根性」的美食聚餐,更有助於互相溝通與聯絡感情,也更縮短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之間的距離,這是馬偕兒科另一個文化。
兒科團隊的核心價值:

李宏昌主任的年代,為馬偕兒科歸納的核心價值是「童心、愛心、宗教心與同理心」,真實的表達了馬偕兒醫師的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