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首頁 >> 醫事檢驗科 >> 醫事檢驗科導覽 >>醫事檢驗科發展史

※醫事檢驗科網站恕不支援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請改用 Chrome瀏覽器以得到最佳顯示效果※
醫事檢驗科網站資料內容因應需求做即時更新,所有相關內容皆以馬偕紀念醫院全球網頁之本科網站為準


醫事檢驗科發展史

醫事檢驗科的開始


2017年11月採訪周龍國 前醫事檢驗科主任
撰文者/林純純 醫檢師

     


     1960年以前並沒有檢驗室(科)的單位,唯有臨床醫師自己檢驗血色素、尿、糞便等鏡檢幾個項目,並且教導事務員或是工友學習,當醫師離開醫院後這些人員繼續接受檢驗作業。1960年羅慧夫醫師(Dr.Samuel Noordhoff)擔任院長,他極需要血液凝固方面的檢驗,要提昇檢驗方面的功能,在1961年吳昭新醫師,把這幾位(3名)集中,並增加3位人員設立檢驗室,當時的檢驗室是在目前已經不存在的一棟二層樓的迴廊(走廊) (現在改建為福音樓),排3個辦公桌,放置1台顯微鏡、 1台小型離心機、檢驗項目為白血球、 紅血球、血色素、尿、便的一般檢查。隔年(1962年)增加比色計、恒溫水槽、恒溫箱等設備,檢驗項目也增加血糖、血清蛋白、梅毒、傷寒和細菌培養。

    1962年定訂3個基本目標:

 目標1:提高檢驗人員素質;規定高中畢業才録用,隔年規定檢驗人員由台大實驗檢驗科訓練的「醫檢生」才録用,1970 年規定檢驗人員由「醫技系畢業」才録用;因此包括淡水分院的大約90名從事檢驗人員,除了兩名高中畢業之外,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才。

 目標2:增加檢驗項目和更新檢驗方法;以台大醫院實驗診斷科為範本,檢驗項目擴展到生化,細菌,血清,血液,鏡檢等範圍(達到台大實驗診斷科項目的95 %),1964年設立血庫,登記供血者,必須給予檢驗後,才可供血,冰庫隨時保存O型、A型、B型血液,各3、2、2單位。設立夜間檢驗 提供CBC、鏡檢、血庫供血作業的24小時服務。1967年設立門診檢驗組,提供檢體抽血,操作血液、鏡檢等檢驗。1972年增加儀器和人員,24小時接受生化,血液、鏡檢等急診的檢驗,送結核防治中心的TB培養,改為細菌組培養。在1981年設立免疫室並於1989年導入Flow cytometer (lymphocyte/leukemia/lymphoma marker)技術。1983年設立IV-team,因血液檢體採取種類繁多,病房送來的檢體常常不合規定,改由醫檢師抽血液檢體,跟隨檢驗的發展,隨時增加或是更新檢驗方法。

 目標3:提高檢驗正確性;為了要求檢驗技術的專一性;改變原本在實驗室內輪流到那個位置,就做那裡的檢驗項目的做法,改成生化,血液,鏡檢,血清,細菌等專責小組,在組內可以輪流,組和組之間不輪替,以求技術的專一性。在市場還沒有銷售控制試劑(control serum)之前,使用三種反應陰性, 弱陽性和陽性的混合血清(pool serum)做為血清組的品管,留下前天測試的血液檢體做反覆測試(Repeat analysis method) 做為血液組的品管,二種測試結果低正常值和高正常值的混合血清(pool serum) 做雙值法(Twin plot method) 做為生化組的品管,自1981至1989年間隨著時代的進步導入自動分析儀以提高效率和正確性。

 原本醫檢人員很辛勞,所有的試藥,例如血液PT試藥從兔腦抽出,生化BUN enzyme從黃豆抽出等等,都要自己調配,隨時代的進步導入自動分析儀之後,情況大幅改善。隨醫院擴大,1971年於淡水竹圍分院設置檢驗科,並於1987年於台東分院設置檢驗科,2002年於新竹分院設置檢驗科。

最新修訂日期 :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