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惡性腫瘤-結腸直腸癌
馬偕醫院 胃腸肝膽科

大腸直腸癌的診斷工具

當懷疑有下消化道的疾病,或結腸直腸病灶時,醫師就會安排一些檢查來查明疾病是否存在。這些檢查工具簡介如下:

醫師的指頭-肛診 (Rectal Digital Examination)

直腸肛診,是近年來常被醫學生訓練所忽略,在病房住院醫師也不多做的理學檢查。也由於傳統文化背景,與病患自我意識高漲,對這種略有侵入性的體檢,接受度較低。若病患是年輕女性,問題更大。所以加上在台灣各醫院門診醫師的負荷量過大,因此醫師絕多數懶得做這項檢查。然事實直腸肛檢卻是最基本、最簡單的篩檢。觸摸一下肛門,可獲得不少訊息,除肛門有無病灶外,也可知男性攝護腺,女性的子宮形狀大小,糞便顏色是否有改變?是否有血?這些是必須教育民眾,加強醫學教育的地方。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直腸肛門癌靠著指頭就觸摸、檢查出來的。因為手指的長度畢竟有限,再長也不過十公分以內的直腸可好好觸摸,報告上約百分之十的癌症可以指診來發現。此外醫師的經驗相當很重要,常常檢查,較有經驗的醫師可分別癌症、良性的息肉、痔瘡,甚至可以判斷癌症侵犯的深度。所以醫師應多花些時間做肛診,大家也要接受肛診,是身體檢查最基本的項目之一。

硬式直腸鏡 (Proctoscopy)

一般所謂的直腸鏡硬式也就是乙狀結腸鏡,是一個長度十至三十多公分不等筆直的硬管子,一般是金屬製,也有使用後就拋棄的塑膠製品,加上配有的光源設備,可以直接觀察腸道內的變化。由於使用上頗方便,在美國許多家庭醫師就已被訓練會使用這項直腸鏡,但在台灣並非十分普遍。但是由於直腸鏡本身是硬式直管,不易越過直腸和乙狀結腸相接處的急彎,所以大部份只能檢查到十五至二十公分上下,再往深處就不容易插入。雖然有部份限制,不過大腸癌以直腸與乙狀結腸下端最為常見,所以約有百分之四十的癌症可以經由此鏡發現。它的好處是設備便宜,患者準備較簡單,不需要多日的清腸準備,同時短期的訓練即會操作,所以應為檢查大腸癌的第一線利器。

軟式乙狀直腸內視鏡 (Flexible Sigmoidoscopy)

內視鏡的發展,可說也是近代醫學的一大成就。早期使用光纖作成可彎曲的管子,直接可送入體內消化道觀察,近年由於電子內視鏡的出現,在這領域更是突飛猛進。軟式乙狀直腸內視鏡與大腸內視鏡的差異,主要只在於長度的差別,軟式乙狀直腸內視鏡設計為六十公分,一般檢查深度大都可達降結腸、脾彎處。由於較短操作上比較方便,困難度較低,醫師只要有操作內視鏡基礎,稍加都很容易上手。不過也由於較短,對於橫結腸,或右側大腸的病灶就無用武之地,所以有許多文獻一直在討論,進行下消化道檢查時,應做全大腸的大腸鏡或技術較的容易軟式乙狀直腸內視鏡。紛紛嚷嚷爭論迄今,並無卻確的答案。然而統計發現約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大腸直腸癌病灶都在軟式乙狀直腸內視鏡可達之處,,大腸鏡檢查技術較難,也有較高的併發症,因此軟式乙狀直腸內視鏡自有其價值。

大腸內視鏡 (Colofibroscopy)

大腸長度因人而異,約略在一公尺左右,要把一條管子穿套至一公尺,詳細觀察其裡面種種,假若管子設計不佳,或技術不良都會使得這項檢查進行的相當困難。在1968日本人才第一次將大腸鏡送抵盲腸,才算完成世界首度大腸鏡的觀察。早期的大腸鏡上下左右之彎曲度只有90度,而視野角也僅60度,操作非常不方便,因此早期報告全大腸檢查的成功率並不高,但近年由於儀器的進步,彎曲度大增,視角也變大,使插入之技術比較簡單,較有經驗的醫院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可到達大小腸交接處的迴盲瓣,大多數也可在深入小腸末端。在發現腸道內有不正常的病灶時,也可經由內視鏡做切片檢查,有些息肉也可立即經內視鏡移除。

上述內視鏡檢查在進行之前都必須做清腸的準備工作,否則糞便過多就不易詳細的觀察,一些病灶可能被忽略掉。不過一如其他檢查,總會有些死角不易觀察,只是發生機率相當小,但不能不注意。再者,內視鏡檢查目前的健保給付相當的不合理,一次給付不過兩千多,若將術前清腸藥物費用,儀器耗損折舊(一隻電子內視鏡四、五十萬,若加上主機,無一兩百萬買不到),加上人員等,就如前輩醫師所說做一個虧一個。但有也就是大腸內視鏡有其診斷的價值,醫院不能不被不做。

鋇劑(鹽)灌腸-大腸造影(攝影)術(Regular Barium Enema; Double Contrast Barium Enema)

X光鋇劑造影是另一種檢查大腸的方法,由肛門灌入鋇劑,再經X光照相,可以檢查出腸內是否有不正常的病灶,例如腫瘤、狹窄、憩室等等。而這種造影可再分成兩種方式;一種是不加空氣的所謂鋇劑單一造影,另一種則加入空氣做對比的雙重鋇劑造影。若要找出患者是否有早期的腫瘤,或黏膜上的病灶,當然以雙重鋇劑造影顯像較佳。進行雙重鋇劑造影,一般說來較不舒服,花費的時間也較多,獲得的資料也較多。但是不管那一種檢查方式,X光照相畢竟僅能得到影像資料,無法得到確切的病理組織答案,因此若影像不清,或有還有懷疑的病灶時,還是得做內視鏡來證實。因此與內視鏡比較,在診斷上稍遜一點,但臨床上設備不多,技術層面不如內視鏡困難,還是有其臨床價值,作為初步篩檢還是不錯的選擇。

糞便檢查-潛血反應

所謂潛血就是肉眼觀察不到血液,但經由檢查可發現血液的存在。一般說來正常糞便裡的血液是微乎其微,不靠特別的檢驗是無法發現的。所以糞便裡若出現了可藉一般方式可查驗的血液,代表是消化道有某部份出了問題。大量出血時,可發現糞便含有鮮紅、暗紅至柏油狀的變化不等,若是僅有潛血時,就須倚賴檢驗了!至於如何檢驗糞便中的潛血,大致有幾種方法。最簡單是利用紅血球中的過氧化酵素能產生氧化還原反應,改變試劑顏色來判別。依試劑的敏感度不同,檢測的能力也有所差異。若敏感度過高,會有太多的假陽性反應,倘敏感度太差,則需要有大量出血才驗的出來,那臨床價值也不大了。因此實際使用的試劑是折衷所選定,市面上常用的方式,每日糞便中血液若超過6-20克,就會有陽性反應。但如前提,這是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的原理,因此只要糞便裡出現能引起氧化還原的物質就有可能導致假陽性、或假陰性的結果。但由於其使用方便,價位也低,故成為檢驗潛血最常用的方式。在癌症篩檢使用的易查片,通常也屬這類,判讀結果時必須小心。

另一方法是移去血液中的鐵質,在驗血液裡的呲咯紫質產生的螢光反應。但由於檢驗方法較特殊,雖然敏感度高,但費用較貴,也欠缺方便性,無法大量使用。此外也有利用免疫法,以抗原抗體檢測人類紅血球存在與否,來看糞便中是否有血液。這方法專一性最高,不會誤認飲食裡其他動物的血液成份為出血,實是最佳檢查,但是還是於由價位,操作的繁複,目前尚無大規模的使用。

癌胚胎抗原(CEA) 

這是一個常被誤解、與誤判的檢驗工具,有時未能發現、解決疾病,反造成更大的困擾。

超音波檢查、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攝影等

這些檢查項目通常不適用來作為初步診斷、篩檢大腸直腸病灶的工具,主要是在發現有病灶後,評估病況用的。此處不再詳述,可參閱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