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醫院 胃腸肝膽科
大腸直腸癌與腫瘤標記
希望經由簡單方便的檢查就能偵測是否有癌症的存在,一直是醫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也是大眾所期盼的。然而迄今,雖有許多種的腫瘤標記出現,但卻無任何一個標記可作為癌症的絕對指標,那為何又稱做腫瘤標記呢?其實所謂的腫瘤標記,必非都是代表癌症腫瘤本身出現的東西,它包括好幾大類,凡是在癌症病患身上,尤其是血液,或是體液中濃度較平常人高的物質,都可用作為腫瘤標記。因此它包括腫瘤本身產生的物質,人體對腫瘤存在反應生成的物質,例如患者細胞破壞與免疫反應、因癌症致代謝改變的生化反應、細胞分裂與分化產生的物質、一些致癌病毒的存在、基因突變或一些原本不應活化基因的出現…。目前已知可做為腫瘤標記的物質已不下幾百種,但有些僅在實驗室證實與癌症有些相關,距臨床使用上有很大差距,有些則因專一性不高等原因而不被使用,真正在臨床診斷用上的腫瘤標記並不是很多。
而在大腸直腸腫瘤最被常用到腫瘤標記就是癌胚(胎)抗原 (英文是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它是1965年由 Gold 與 Freedman 所發現,是一群醣蛋白,分子量約 180-kd,約與30多個基因相關,其主要功能則是牽涉到細胞間的沾黏 。主要是由分泌黏液腺體的表皮細胞所生產,而且不若名字上所謂的胚胎性抗原,無論是大人或小孩,在許多正常與惡性變化的細胞都可能會分泌CEA。因此若僅依靠它來診斷是否有癌症是相當危險的,為它的敏感度與特異性都相當低,在一些生長組織細胞上都可發現它的蹤跡,甚至有些研究指出它上升時良性疾病多過於惡性腫瘤。舉例來說有吸菸的人、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CEA 異常上升情況由 7-50% 不等,大腸息肉、慢性肝炎、肝硬化、膽道阻塞也約有一半的人會高出異常值,甚至胰臟炎、肺炎、腎衰竭也有兩成的人會有異常。至於惡性腫瘤,在消化系統癌症、乳癌、肺癌、甲狀腺癌與一些生殖系統的癌症都有相關性。因此它的運用範圍其實不限於大腸直腸癌,只不過相較於其它工具,它對大腸直腸癌的臨床診斷、治療與追蹤的用處較大,所以在這方面較為人知。它最大的價值並不在於診斷大腸直腸癌,一般說來大腸直腸癌患者也只有 40-70% 的人 CEA 會高出正常值。最有價值是用以評估治療的效果,以及術後復發追蹤的指標。若原本具高CEA的大腸直腸癌病人,接受手術切除後兩三個月CEA就會逐漸下降,若有回升情況,通常代表癌症的復發。
若以大腸直腸癌嚴重度分期來看,隨疾病程度CEA上的比例也愈高,也與癌細胞分化程度成反比。
以下是 Duck分期、分化程度與 CEA 的關係表格。
|
|
CEA |
Duckes Stage |
病例數 |
< 5 ng/ml |
5-20 ng/ml |
> 20 ng/ml |
|
No |
% |
No |
% |
No |
% |
A |
11 |
11 |
100 |
0 |
|
0 |
|
B |
160 |
109 |
68 |
36 |
23 |
15 |
9 |
C |
112 |
58 |
52 |
28 |
25 |
26 |
23 |
D |
35 |
7 |
20 |
4 |
11 |
24 |
69 |
組織分化程度 |
病例數 |
CEA≦5 ng/ml (%) |
CEA > 5 ng/ml (%) |
分化良好 |
167 |
61 |
39 |
分化中等 |
126 |
54 |
46 |
分化不良 |
11 |
54 |
46 |
黏液型 |
14 |
57 |
43 |
總計l |
318 |
58 |
42 |
參考資料:
- Dis of the Colon & Rectum. 1994; 37(3):272
- Jeng Yi wang, CGMH, 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