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醫院 胃腸肝膽科
肝臟惡性腫瘤的經皮穿刺治療-微波療法(三)
無論是高頻輻射、微波、高能音波等方式都是將局部加溫,造成細胞凝固壞死。簡言之,就是利用熱能將不正常病灶煮熟。一般說來局部加溫至60度以上就會立即引起細胞壞死,在41∼45度就會對腫瘤細胞產生破壞,在這較低的溫度,若要達到細胞完全壞死,就需要較長時間,45度時須15分鐘,41度就需要240分鐘,平均下降一度時間就需要加倍。而這些方法必須能破壞病灶,又不傷害到附近的組織,所以無法用太高的溫度,也因此發展出了種種工具和方法。
微波爐,許多家庭都擁有的家電,它是利用微波震動水分子產生熱能,將食物加溫煮熟。在醫療上,也有不少領域使用到微波。在消化疾病醫療方面,開始時使用於止血,尤其在外科手術處理肝臟的切面傷口。台大醫院過去也曾對此發表的一篇與林天佑教授止血法的相關報告,足證微波在醫療的實用。爾後漸漸用在治療肝臟腫瘤,1990年代初期,即有外科醫師在手術時直接進行微波凝固治療,尤其一些無法切除的肝臟病灶,將其加溫燒灼,後來也發展利用腹腔鏡或小孔剖腹來求在完全目視下,進行更積極進行這樣的治療。由於這些研究發現效果相當理想,微波凝固治療便逐漸成為肝癌局部療法中的一員。
實驗上利用目前設計具的27 mm放射長度針頭,以微波將蛋白加熱溫度至62.0度上下,可造成橢圓狀3.7 x 2.6 x 2.6 cm凝固大小的壞死。因此直接將針插入腫瘤加熱數十秒至數分鐘不等,即可造成腫瘤壞死。臨床上,有不少來自各地相關的研究,這些報告中以日本最多。中國大陸的研究指出79%的腫瘤會縮小,89% 治療後腫瘤內的血流會消失,而推論這是個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其適應症,該選擇怎樣的病人,或與其它方式的優劣,仍無一定的答案。
一研究指出在原發肝癌經微波治療第1, 2, 3及第四年存活率分別是 94, 78, 78% 與62%。但對分化較佳與小於兩公分的病灶效果較值得肯定。1999年則有學者指出酒精注射療法對分化較好的肝癌效果較好,但在小於1.5公分的腫瘤,微波治療勝於酒精注射,或許可作為選擇療法的參考。在單一小於三公分腫瘤,微波療法與外科手術切除的存活率可說是相同,但偌大於三公分微波凝固療法就不如切除,約有一半的患者會有局部復發現象。在日本另一研究裡,24位無法手術的肝癌患者接受(PMCT)治療,平均追蹤三年,在腫瘤小於三公分的患者, 70% 有顯著療效,大於三公分者則為 55% 。常見的併發症是痛、發燒與少數皮下血腫。第一、二年的存活率為與 83.1與 68.7%。可應證還是對三公分以下大小的腫瘤治療最有用。在肝硬化患者,對小於兩公分分化良好肝癌的研究發現以酒精注射或微波凝固療法,5年的存活率並無有意義的差別(78%:70%),在分化較差的肝癌,微波凝固就優於酒精注射 (78%:35% ),與前面一篇的結論不盡相同。
雖然對小型病灶的效果較佳,還是有醫療單位以微波處理較大的肝癌,少數案例報告,將此方法運用在較大無法切除的腫瘤上,發現有些患者效果也不錯,有一例9公分的肝癌治療後,四年內無再復發。而為求經皮穿刺微波凝固療法能更完全的殺死病灶癌細胞,無論是治療小型肝癌,或較大的病灶,在日本有學者同時插入多根引導針在逐一導上微波以求更大、如此每次的燒灼範圍可達六公分以上,在其報告中一半的患者可使病灶完全消失。
基本上說來,經皮穿刺微波凝固療法還算是相當安全的療法,但仍有極少數的患者治療後發生腹膜腔轉移。而目前使用的針頭,最小也需要16號數,比用以注射酒精或醋酸的針,相對粗了不少,導致不少醫師產生疑慮,擔心穿刺出血,不過實際上少有案例,原因是在微波針移出時,可沿管徑燒灼止血。此外微波針有使用次數的限制,穿刺幾次後必須丟棄,造成成本較使用酒精等為高,目前的保險並無特別給付。但它易於控制燒灼壞死範圍的特性,卻是其它方式所無。
在國內也有幾家醫學中心嘗試過這樣的治療,也有數家計畫引進微波治療儀器列為常規性的治療工具,馬偕醫院在將來也應會擁有這樣的設備,在對惡性病灶的局部治療,多了一樣武器。
參考資料:
- Hepato-Gastroenterology. 46(30):3234-6, 1999 Nov-Dec
-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94(7):1914-7, 1999 Jul.
- Cancer. 85(8):1694-702, 1999 Apr 15.
- Am J Surg. 1998;175:322-324.
- Acta Radiologica. 38(3):410-5, 1997 May.
- Cancer. 75(3):794-800, 1995 Feb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