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澳洲的Marshall及Warren正式成功自人類胃中分離出幽門螺旋桿菌 (Helocobacter pylori),此項發現打破過去胃裡不可能有細菌存活的觀念,開啟了近代消化學的另一里程,迄今相關的研究報告,可為風潮雲湧,任何一本消化學的雜誌,幾乎每一期都會看到它的存在,甚至有報告將它與心肌梗塞都扯上關係,你相信嗎!有人預測這兩位學者他們將來應是諾貝爾醫學獎熱門的候選人,可想像的出來,這發現在消化醫學上跨出的步伐有多大!
目前已確知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會造成胃炎,與消化性潰瘍關係密切,在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的清除幾乎成標準療法。而與胃癌的關係也一直不停的被提到,到底這細菌與胃裡的惡性疾病的關連究竟如何?在我們 保健園地 裡的一篇文章 ,雖有一些敘述與觀點,本文主要就各項研究再做說明。
如同大多數的癌症一樣,胃癌的發生也是透過許多因子、多步驟致癌機轉導致的結果,幽門螺旋桿菌可能只是其中重要的的因子。而胃癌的發生,有種種假說,從流行病學與病理研究目前大家都接受,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縮-(合併腸化生 intestinal metaplasia)-胃表皮細胞變性--癌變--發展出真正的胃癌,當然這過程中的每一階段都是有許多因子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幾乎都會導致胃炎的發生,雖然大多數的人終生僅是有胃炎相隨,但一些人就會產生消化性潰瘍,依西方研究推測約有1%的人發展成胃癌,另有些人則罹患淋巴瘤。這假說與推測主要還是來至於流行病學的研究,在腸化生的患者,其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較高。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經十數年後,超過四分之一會有萎縮性胃炎。也因此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把它歸於第一類致癌因子,認為是明確的致癌因子。
但是在不同地區或國家研究的結果,則會有了不同的結論。過去各研究機構用以依據以結論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關係的研究,都是利用過去收集某一特定群體之"陳年"之血清來檢驗這些人是否感染過幽門螺旋桿菌,這些人後來發生胃癌的比率如何,是否有胃癌的發生,推論出結果的。例如在歐美胃癌發生率較低的國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血清抗體的盛行率和胃癌的累積發生率及死亡率有明顯的相關。在日本,非洲地區或台灣地區的馬祖,其相關性就很低。若比較胃癌患者和非胃癌患者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再換算其危險比,可發現在歐美地區從2.8至6.0不等,這也是有報導說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得到胃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3-4倍的由來。可是依據亞洲地區與台大等醫院的研究結果,台灣、日本和大陸等地,其相關性卻不高,危險比約在0.9-1.8之間,並無統計上的意義,與前述歐美報告不一。而導致這種結果可能是種族差異,選樣及所用檢驗方法的不同,也可能是在胃癌高危險地區與低危險地區另有不同環境因子。
![]()
Ref : AstraZeneca 1998 Perspective Meeting in Taiwan由於胃癌的發生如其它多數的,惡性病變是經多步驟、多因子的共同作用。如上述理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逐漸到胃癌,在某些地方可能扮演著促進因子(promoter)的角色。但是迄今在人體研究上,仍沒直接觀察到幽門螺旋桿菌引發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一直到胃癌的連續變化的研究報告。不過在動物實驗方面,1998在日本有一研究機構,發表了在一特殊品系的小老鼠,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有極高比例的小鼠發現有胃癌,引起極大震撼,不過在其它實驗室目前尚無相似的結論。或許這只是再次證實在某些條件的配合下,幽門螺旋桿菌的確是致癌物,或許是一種較特別的幽門螺旋桿菌菌株,需要特定的遺傳環境,或是物種。必須了解動物實驗模式,並無法完全反應在人體的情況,它的價值在於提供了研究致病機轉的機會研究,利於日後治療的發展。
對於這樣的結果,產了許多假說來說明此現象。在這些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之扯上關係的假說中,又以不同品系細菌、與其擁有不同毒性因子(virulent factor)的說法最為熱門。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幾乎都會造成慢性表層性胃炎,但為何只有少數人的會發展成潰瘍、胃癌甚至淋巴瘤,在歐美的感染者為何與癌症較密切呢?目前有些研究指出非所有品系的幽門螺旋桿菌都一樣,有些菌株毒性較強,有些則否,甚至可能具保護作用。此差異在於有些品系具有 Cag A (cytotoxinassociatedgene) 以及 Vac A (vac-uolatingcytotoxin),這些細菌蛋白質會使胃表皮細胞受損,也會引起免疫反應。在歐美胃癌患者的幽門螺旋桿菌屬於這類菌株居多,不過亞洲地居絕多數的幽門螺旋桿菌都具 Cag A但為何胃癌相關反未是十分關連?還有不少幽門螺旋桿菌的蛋白質、基因被提出來,例如台灣的研究曾發現某些菌株含有一26KD大小的蛋白,25%的胃癌病人出現它的抗體,但非胃癌患者則無。人種有何差別,會影響到感染的結果呢?若去翻閱醫學期刊,這類的研究報告可謂“淹腳目“。
需要解答的問題仍太多,雖然幽門螺旋桿菌基因的序列已被定位出來,但我們認識這隻細菌畢竟只有短短十數年,許多關節上其實還不了解!不過絕多數的學者都認為:即使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起胃癌的危險因子,但決不是唯一的因素。
基於以上的說法,有人一定會問螺旋桿菌的根除是否能預防胃癌的發生呢?只要有一點相關何仿,做清除性治療呢?反正沒什損失!其實大不然。不僅幽門螺旋桿菌致癌的過程,菌株,相關未十分釐清,有些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一些品系可能像腸內的細菌,不僅無害,反具保護效果,清除後反使胃食道逆流的機會上升,提高食道下端病變的可能。所以在無症狀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是否要治療爭議仍多!臨床上,距離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來預防胃癌還有大段距離,就現有証據而言,實不宜大規模全面實施。
有關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之間的關係仍有待更多的研究,包括細菌毒性因子,環境因子,宿主,動物實驗模式的研究,才能進一步釐清彼此的因果關係及致病機轉。期望他日的研究能有進一步的突破,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不過有趣的是,在門診可見到許多人拿著驗血單,擔心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導致得胃癌,要求根除治療,但是出了醫院,菸卻一根一根接著抽,一點都不擔心得肺癌,檳榔照樣嚼,不畏懼口腔癌,開車上路還是一路狂飆,將意外致之腦後。這是怎樣的台灣人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