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提及,局部治療就是想辦法直接殺死癌細胞。藉著超音波儀器的進步,經皮穿刺的治療方式漸漸發展出來,以穿刺針在超音波引導下,利用高溫、低溫、能量、藥物等直接導注入腫瘤破壞細胞,使其壞死。這方法若以較不雅的言語來比喻,就像是煎、煮、炒、炸,冷凍,不擇手段的將癌細胞殺死。理想上,這些方法更應是便宜、安全、有效,能夠去除腫瘤且不傷害正常的肝臟,更能達到痊癒機,或是延長存活時日。最好也不需住院,在門診即可執行,維持患者一個良好的生活品質。目前這些的治療方法可大略分成三大類:一、直接注射:包括無水酒精、醋酸、高溫生理食鹽水等。二、加熱法:利用電磁輻射、電燒、雷射、微波凝固、高頻超音波等法將腫瘤殺死。三、低溫冷凍。其中又以經皮酒精注射療法最廣為使用,局部酒精注射,以醋酸替代酒精,電磁輻射和微波凝固方法也漸漸流行。
「經皮酒精注射療法」一樣是在超音波的監視導引下,將酒精直接注射到癌瘤中。最早是1983年日人Sugiura 等開始使用。平日我們是以百分之七十五的酒精來消毒,實驗室裡則以純酒精來脫水固定標本,就是利用這樣的作用,若直接將酒精打入腫瘤時,會發生質變、細胞脫水而壞死,隨後也有纖維化、小血管阻塞產生,使壞死效果持續。而酒精擴散後濃度變低,對身體則幾無傷害性,所以僅對注射位置產生作用,對旁邊組則無礙,有其安全方便的優點。以適應症來說,任何大小腫瘤皆可使用,但腫瘤愈大,酒精滲透也愈差,效果當然會打折扣。經驗上對付三公分以下的肝癌最佳,病灶數目也最好在三、四個以下。假若以小型病灶來說,理想的狀態下,治療後一年、三年與五年存活率依序是99%、86%與48%,相較於外科手術,不熀多讓。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小型肝癌都適合酒精注射。有的肝癌是位於酒精注射所不易達到的位置。但有時無法一次療程就達到目標,需依腫瘤大小進行要4至12次不等。國內限於人力、健保給付、患者狀況等因素,以每週實施一次居多。治療後併發症並不多見,主要是疼痛、發燒、與酒精中毒,有極少數的病例可能會併發腹腔內出血及其它問題,術前小心謹慎妥當評估,整體而言還是相當安全。
再談經皮穿刺腫瘤內醋酸注射( percutaneous acetic acid intratumor injection 簡稱 PAT),就是以醋酸來替代酒精,治療肝臟內的惡性腫瘤,其機轉與酒精類似。因為醋酸具弱酸性,相對上較具有腐蝕性,穿透力較佳,百分之十五的醋酸溶液,效果就與純酒精相當,50%的醋酸療效則三倍於純酒精。相關的大規模研究報告主要還是來自日本學者。在一篇25位病人85次療程的研究中,發現所有的病灶都縮小,近乎一半的腫瘤消失不見,一年與兩年的存活率為100%與92%。成績相當好。甚至有優於純酒精注射或動脈血管栓塞治療的說法,但都來自於以醋酸研究著名的同一作者,頗有些老王賣瓜的味道。國內不少醫學中心也使用以醋酸注射來治療肝癌,但並不普遍,原因可能是純酒精的取得容易,醋酸在取得、處理上很不方便。個人使用經驗發現其嗆人的酸味,常使施術的醫生、護士及患者皺眉蹙鼻不已。也因為腐蝕性較強,一旦有併發症時都較嚴重。但無論如何,醋酸腫瘤內注射還是有其發揮之處,在腫瘤內有纖維分隔,或經其他方法治療過,例如酒精注射或動脈血管栓塞過,仍殘留有癌細胞時,則可利用醋酸的腐蝕穿透性,達到殺死癌細胞的目的。
再說微波療法來說。微波爐是許多家庭擁有的家電,大多瞭解其原理是利用微波震動水分子產生熱能,達到加溫煮熟。醫療上也使用在不少領域。過去主要用在止血,尤其處理肝臟手術時的切面傷口,爾後漸漸用在治療肝臟腫瘤。近來也是以超音波探頭引導,直接將針插至腫瘤裡,再導入微波加熱數十秒至數分鐘不等,將腫瘤煮壞死。根據研究報告,約79%的腫瘤會縮小,89%治療後腫瘤內的血流會消失,應是個不錯的治療方式。肝癌經微波治療第後1, 2, 3及第四年存活率分別是 94, 78, 78% 與62%。也有學者指出酒精注射療法對分化較好的肝癌效果較好,但在小於1.5公分的腫瘤,微波治療勝於酒精注射,但用於大於三公分腫瘤,微波就不如外科切除了。基本上說來,這還算是相當安全的療法,一些併發症是痛、發燒與少數皮下血腫。目前較頭痛的問題是必須使用的較粗的穿刺針,使得不少醫師與患者產生疑慮,擔心穿刺出血,此外穿刺針有使用次數的限制,使用幾次後須丟棄,成本較高,保險無給付,儀器須另購置,所以國內僅極少數醫學中心在試用。不過它易於控制燒灼壞死範圍的特性,卻是其它方式所缺乏。
至於輻射電波(radio-frequency),在美使用較多,它的穿刺針至入腫瘤內可再伸出放射狀分叉,擴大了導入能量後的加溫區,使其能處理較大病灶,可是需要療程時間比其它方法久,國內醫院都僅有個案經驗。
還有其它局部治療方法,包括注射加熱的生理食鹽水,雷射,冷凍等,較缺乏臨床大規模運用,臨床上也很少使用。
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