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進步,飲食習性日趨複雜,相對於身體的負擔也日趨嚴重
近年來,由於社會進步,飲食習性日趨複雜,相對於身體的負擔也日趨嚴重;造成許多文明病逐日顯著。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
從糖尿病的面向出發,對代謝症候群做出定義;在台灣國民健康局為推動公共衛生的目的,邀集專家、相關學術單位代表,召開會議決議,一致通過修正我國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即將5項危險因子中的腹部肥胖,單獨列為1項危險因子,刪除身體質量指數(BMI),及下修空腹血糖異常值切點至
100m g/dl,已於 96年1月18日 公告實施。
- 1.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
- 2.三酸甘油脂大於150 mg/dL。
- 3.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男性< 40 mg/dL、女性< 50 mg/dL。
- 4.血壓大於等於130/85 mmhg。
- 5.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00 mg/dL。
做出此類定義的目的,是要告知病患,當代謝發生問題時,即是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的時機。目前在台灣男性代謝症候群之盛行率由19~30歲的8.2%,隨年齡上升至65歲以上年齡層之44.5%;女性19~30歲的之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則較低為2.2%,但其隨年齡增加其加速率更快,至65歲以上年齡層有57.3%之女性罹患代謝症候群。而不論上述所列的條件為何,肥胖與代謝性問題似乎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
對於嚴重肥胖或病態性肥胖的病人,不但常感到自卑、缺乏自信心,也會減少交朋友及就業的機會;而且常伴隨許多嚴重危害身體健康的疾病,進而加速死亡。而傳統的肥胖治療方式,無法對這類病人提供有效而長期的減肥效果。因此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外科減肥手術,對病態性肥胖的病人而言,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近年來已將減重手術廣義的稱為”代謝性手術”
減重手術自1950年代發展至今,開始只為了重度肥胖的病患,提供新的治療選擇;直到1995年Pories發現減重手術對肥胖之糖尿病有很高的緩解率,其後多項的大型研究也顯示,整體而言減重手術可使代謝性問題獲得顯著的治療效果,所以近年來已將減重手術廣義的稱為”代謝性手術”。
至於減重手術為何可以提供治療代謝症候群的效果,目前並沒有定論;但在2013年國際減肥大師Rubino 醫師提出了“腸泌素”
(Incretin),用來解釋繞道手術為何可以減輕代謝的症狀;腸泌素是腸道分泌的一群激素,大體上是可以減緩胃排空,增加胰島素的活性及分泌,他認為在腸道內存在腸泌素的因子,但是在近端卻有反腸泌素的因子與之拮抗,所以當有食物通過腸道時,腸泌素及反腸泌素皆會被激發,而具有代謝性疾病者,其反腸泌素的效能會凌駕在腸泌素之上,所以接受繞道減重手術的病人,因為避開了食物刺激反腸泌素的因子,而達到改善的效果。
近年來由於腹腔鏡手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已是減重手術的首選,每年的手術急劇增加,目前每年全球手術例約二十萬例以上,其中一半以上在美國執行。
至於誰適合接受減肥手術呢?一般而言,傳統內科療法嘗試減重失敗(半年以上)、BMI≧37或BMI≧32且合併有因肥胖所導致主要內科疾病、14歲≦年紀≦65歲、不是因為內分泌系統問題,而導致肥胖者、無主要精神疾病或藥物濫用者、無主要器官功能異常,且能接受全身麻醉及手術危險者,均可考慮接受外科手術達到改善肥胖的要求,目前常用的減肥手術包括:可調控式胃束帶手術、袖狀胃切除手術、可調式胃束帶併胃摺疊手術、胃繞道手術、膽胰繞道手術及十二指腸轉位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