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出版社於2005年9月出版 陳所巨、白夢所著的“父子宰相”,書中提到:

在中國歷史的洪流中,曾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可謂不可勝數,然而父子同登宰輔者,卻是鳳毛麟角。清代的張英、張廷玉父子就是“父子宰相”的代表。張氏父子憑藉著本身深厚的學識涵養與洋溢的才華,接連直入中樞重地。同時也因其公忠體國、為官清正,深受帝王重用。二人先後在清初的諸多軍國大事上勞心勞力,襄贊機樞,輔佐三代帝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該書以張英、張廷玉父子二人的宦海生涯為主軸,並穿插其對教育子孫的重視、待人敦厚,處世通達的大家風範。透過生動的描寫與曲折的情節,細膩地刻畫出張氏父子勤勉隱忍、清廉能幹的宰相風範,其子孫共有254人曾經在朝為官,服務百姓。

對於張英父子的故事,我一直記得張英寫的家書,成就“六尺巷”的故事:

張英父子是安徽桐城人,在家鄉的鄰居是當地富紳吳家,為了相鄰的一道牆誰屬而爭論不休,地方官因為得罪不起雙方而延宕多時,張家人書寫家書到京城,希望當朝宰相張英能出面處理。

張英收到家書時,坦然一笑,就提筆直書:

千里家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家書,明白張英的意思,便主動退讓三尺。鄰居吳家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因而留下於今仍在的“六尺巷”。

 

我們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相信很多人都會說:要健康快樂,幸福美滿。但是,什麼是幸福?似乎大家的定義又不太一樣。

 

被稱為“現代正向心理學運動之父”的 馬丁.賽里格曼是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和作家。

在馬丁·賽里格曼的領導下,2003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創立了“應用正向心理學碩士課程”,這是正向心理學中心的第一個教育課程。他曾說:

當物質的基礎完成之後,一定是追求精神的財富,而最終其實就是幸福感。

有位教授向慈濟聖嚴法師請教:要如何做才能讓人得到幸福?

聖嚴法師說:當你的發心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了眾生福利時,做就對了!

是的,做就對了!因為,唯有堅持做“利他”的事,才能離苦得樂。

 

個人之所以能夠走出憂鬱,就是因為領悟“快樂、利他、分享”的人生價值觀,也想起父親的教導:

1. 做人道德第一,領人家薪水就要把工作做好。

2. 寧可得罪錢,也不要得罪人。

3. 不可以看高不看低,任何人來找你,一杯茶、一根煙,絕對不可以失禮。

 

認識的親戚朋友中,有很多家庭為了爭奪財產,家人互不往來,甚至鬧上法院纏訟不休,因而失去最寶貴的倫理親情幸福。

 

記得一件發生在教會的事實:

有一位家境富裕的姊妹,愁眉苦臉的來到教會,牧師關心的問:發生什麼事?最近看到妳總是精神不濟,氣色很差!

姊妹說:為了遺產和親兄弟鬧得很不愉快,跑法院已經快一年了,我也不敢回娘家和親人見面!晚上睡不著覺,我實在快受不了了!

牧師說:妳打贏官司,能得到多少遺產?

姊妹說:大約八千萬左右。

牧師問:妳家境那麼好,有缺那些錢嗎?

姊妹說:那倒沒有。

牧師說:那麼,我建議妳,買些禮物去找妳的兄弟們,並告訴他們,妳放棄遺產繼承。

這位姊妹依照牧師說的話去做,一個月後,她歡天喜地的來到教會對牧師說:謝謝牧師,我照您說的話去做。我現在不必跑法院,也可以放心的回娘家,晚上又睡得安穩,感覺很幸福耶!

 

聖經歌羅西書4:6說: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

馬太福音5:16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