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多種理論與學說風起雲湧,出現所謂「百家爭鳴」的局面。經過相當長時間的淘汰與整合後,知名的只剩約略十家,雖然體系結構完整,對後世造成深遠影響的,可能僅儒、道、法幾家而已,但其他的思想,則仍以某些形式,存在於社會某些人心之中。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人類社會的發展,其實都很相似。當代若有什麼主張期望能夠落實,志同道合的人便會聚集成為團體。各種團體任務不同,而目的若是參與政治運作,團體就稱為「政黨」。有些國家政黨的發展,無論曾經如何百花齊放,過段時間後,大多數或關門大吉,或名存實亡,能長久撐持的就只剩幾家。但也有些國家不同,雖然也有勢力較大的幾個黨,但各自代表某群人意見的小黨林立,也是常見的狀態。

    所以,為何有意見相近的,就可聚在一起,但也有即使主張大體相同,只在小節上歧異,便要分道揚鑣的現象呢?或許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如魏晉時代曹丕所說的:「自古文人相輕」吧!

    有些主觀強烈的人,不願屈居人下而自立門戶,該人若毅力堅定,客觀條件又能配合,也有茁壯機會。但更多則是功敗垂成,畢竟已成一方霸業者,多半已千錘百鍊,他人雖自視武功高強,也未必能開創新局。

    不只政治,其他事業,像教育或醫療,也有相同的現象。過去曾有人「發願」建學校或蓋醫院,有人確實成功了,但失敗的也不少。其實,從現在回顧過去,發生過200多家地區醫院倒閉的情形,許多私校也面臨招生不足,經營難以為繼的困境,間接可以證明,教育或醫療體系,並非數量不夠,而是品質不佳,真正對社會有益的做法,應該是投注資源來改善原有機構的狀態,但如此一來,投資者將無法主導一切,可能有違其「發願」的初心。

    客觀而論,無論參何種事工或行業,關鍵應該是,自己的理念或主張能否落實吧。但有些人重視的,卻非執行成果,而是誰有權力來執行!這世界上,的確有「成功不必在我」的賢人,也有「捨我其誰」的勇者,但也有不少「自我膨脹」、「自不量力」的莽夫!

    本文於2024.7.31台灣醒報電子報分享《醫者心》百家爭鳴、文人相輕- 台灣醒報 Awakening News Networks (annt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