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侘寂”兩個字,我突然傻眼,因為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上網查詢得知:

侘寂的核心是一種世界觀,是一種生命感受,一種深入靈魂的簡素。侘寂之美並不在乎有形的事物,而在乎生命本身。

“維基百科”這樣解釋:

侘寂是一種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傳統日本美學。侘寂的美,有時被描述爲不完美、不恆常、不完全的。侘寂的概念源於佛教的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也就是“無常、苦、空”。

 

“侘”--最初來自“日本茶聖”千利休的茶道文化,它描述的是一種謙卑、簡素和節儉的心態,一種超越世俗的感覺,是遠離物質世界種種誘惑或困頓之後,找到的一種平靜滿足感。

 

“寂”--最早有銅銹、古老的樣子、優雅的簡素等意見,它表現了事物如何發展、消亡,代表一種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產生的深層次的平靜之美。

 

“侘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感覺,既遊走在人們意識的邊緣,又深埋於人的內心深處,它是一種深刻的美感,它所代表的內容遠遠超越某個事物或某個環境的美。當我們真正體會到世界萬物的短暫、無常、樸素和不完美,就會感受到“侘寂”,但侘寂又不只是生理上的回應,它是一種生命哲學,它讓我們意識到“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森林並不在意我們穿什麼檔次的衣服,高山也不會為任何官職所動,不管我們在社交媒體看到什麼資訊,每個月賺多少錢,河流都會照常流淌;不管我們有沒有犯錯,工作順不順利,孩子學習好不好,花朵都會照常開放;大自然永遠用本來的面貌接納那個本來的你。其實一切不幸福的根源都是對已有的感到不滿足,我們總是在生活之外花了太多的時間,而不是在生活本身上下功夫,我們總是肆意揮霍“注意力”這種寶貴的資源。導致我們與生命的存在和自然的恩賜漸行漸遠。

“侘寂”可以幫助我們停下腳步、放下心念、懂得取捨,環顧一下週遭,思考到底什麼才是真正對我們有意義的,讓我們在擁有不多的情況下,也能感到滿足。

但它不是讓我們認命,是認識到生活的不完美,我們自己也不完美,但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管我們遭遇什麼樣的境遇,總會有“美”隱藏其中,我們能做的就是去發現它、感受它,從而選擇一個生活方式,建構一個深入靈魂的簡素生活,當我們體會到侘寂的那一刻,正是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最完美的一刻。

 

現實世界裡,凡事不可能完美無缺,古語有云:“天道忌滿、人道忌全、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事盛則衰、物極必反”。提醒我們,凡事適可而止,在不同的遭遇中,我們都可以得到或學到,因此要珍惜每一個當下,無論順逆都要感恩,因為:

順境讓我們得到我們想要的,

逆境讓我們學到我們不會的。

“侘寂美學”讓我們無論在什麼景況之下都可以感恩知足的坦然活出美好的生活。

 

聖經腓立比書410說:我靠主大大的喜樂,因為你們思念我的心如今又發生;你們向來就思念我,只是沒得機會。11.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12.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13.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