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說:人心本無染,心靜自然清。也有人說“心靜自然涼”。

 

禪宗六祖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是因為神秀所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有感而做的偈。

人的心到底怎麼了?“本來無一物”還是“心如明鏡台”?

 

聖經箴言423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慈濟的靜思語說:

--青山無所爭,

--福田用心耕。

 

蘇東坡曾寫道:“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靜是一種心境,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行。好的人生需要“靜養”,心靜的人心有乾坤,他們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能夠:

在是非面前止語,

在強者面前留白,

在弱者身邊傾聽。

他們“出言有尺,戲謔有度”,看淡世事浮沉,不急不躁,安靜坦然。

俗話說:“欲為大樹,莫與草爭”。這是大智者的修為,凡事看開一點、看淡一些,學會讓內心保持一份平和,讓心境保持一種澄澈,才能樂享一泓心靈的淨水,才能擺脫生活的煩惱和苦悶,從而過好自己喜歡的生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表面上,這句話講的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和階段性的標準,實際上,不管是哪一個年齡段,我們都應該靜下心來,認真審視當下的自己,重新定義自己所處的每一階段的人生意義。靜下來才能做出理性的思考,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或許在喧囂的凡塵中,我們有時候很難做到靜心寡欲,很難不被日常瑣事所困擾,或許我們在面對迷茫困惑、焦慮惶恐這些負面情緒時,我們一般人的心量和智慧無法與之拉扯或對抗,這個時候,不如放慢腳步、平靜心情,正所謂:外在環境越是紛、擾、雜,我們的內心越要保持寧靜,靜下來才能收穫豐富的人生。

談到靜,我都會想起諸葛孔明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個人已經年過70,回想自己的過去,曾經的曾經,有順境、有逆境,甚至在失意時陷入長達七年的憂鬱,能夠走出憂鬱只是心的轉變而已!終於了解:

1.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

2. 順逆皆應謝恩,因為:

順境讓你得到你想要的名利,

逆境讓你學到你沒有的經歷。

3. 原諒別人就是釋放自己。

4. 生氣只會讓自己的智商歸零,所以,再也不動怒了!

5. 要互相尊重--全心全力做自己,也要允許別人做別人。

 

聖經羅馬書53說: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4.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5.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