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育專家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楊俐容老師在“天下親子雜誌”18期上說:

自律是指人能服從內在良心的規律,並能適當的約束自我的行為。自律能力包括:

1. 自治的能力:如個人清潔、生活自理。

2. 自發的道德:自律孩子的道德觀念是經過內省深思的,做了不道德、損及別人的事情,會有罪惡感,所以不做。他們做事會考慮到群體,負責又利他。

3. 堅毅的精神:擁有約束自己的能力,因此能夠為了更重要的目標延緩一時的滿足,這也是成功很重要的基礎。

 

邦寧會長在群組中分享“雲捲花開”提到“培養自律的五個步驟”,整理出來分享如下:

“自律”就像肌肉一樣,透過訓練我們就能好好掌握它,你可以將“自律”想像成一種習慣,透過五個步驟就能幫助你慢慢培養屬於您的好習慣,掌控你的自律人生:

1. 設定目標,對自己負責:

執行自律,首先你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一開始,你可以透過簡單的目標來幫助你較容易達成。如果一開始設定太困難的目標,你會有挫折感而失去自律的動力。當你完成每一項小目標時,就能不斷建立成就感,因而慢慢喜歡上自律的人生。

2. 擁有健康的身體:

行動力是我們是否能完成目標的重點。當我們生病或精神不濟的時候,就會影響我們執行目標的效率。因此,許多專家都建議:鍛鍊意志力時也要同時鍛鍊身體,因為有了健康的身體,你就能開始獲得更好的身體、精神和意志力。

3. 不要跟著感覺走,要跟著計畫走:

培養自律最難的部分就是當你感覺不好時,你仍然要強迫自己繼續執行計畫。當你擁有自律的能力時,你就不會有感覺不好的時候,或者說,你可以控制你的感覺,讓你擁有“在該集中精神的時候集中精神”以提升效率,在該休息的時候盡情放鬆休息以恢復體力。

無論什麼時候,你都必須強迫自己動起來,不管你今天有什麼理由,你都必須強迫自己執行你自己幫自己訂定的計畫,絕對不可以找理由拖延,因為這就是你自律成長的開始。

4. 盡可能消除干擾:

自律的目的不僅是要我們變成更好的人,也是要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更加有效率。一個自律的人即使遇到令人分心的事也能夠有一定程度的專心,用以消除那些誘惑來幫助你專注在你的目標上。

5. 堅持你好的新習慣:

自律是可以培養的,要達到高度自律很困難,所以更需要透過努力去達成。事實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懈怠的時候,即使是已經擁有高度自律的成功人士也一樣,差別只在於懈怠時間的長短與能否及時調整回最佳狀態。小小的分心並不可恥,也不可怕,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重要的是你能否持續維持自律,將好習慣不斷的維持下去。

 

在“客戶關係管理”的課程中,個人建議學員要在“主動”的心態下做符合“紀律”的事,如此才能在“正確”的過程中達成“有效”的結果。總之,想要有所成,一定要用“愛、信任、尊重”的心態,採取“主動、紀律、正確、有效”的行動,才能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進而享受“和諧美滿”的生活。

 

聖經腓立比書2:13說: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14.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15.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16.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