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斜槓人生」這個現代名詞,但“斜槓”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到底什麼樣的人,適合開啟斜槓人生呢?

斜槓(Slash)這個詞的由來其實滿有趣的,它出自美國紐約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Marci Alboher)在一本著作《雙重職業》(One Person/ Multiple Careers)中所提出,是在描述當時年輕人的工作越來越多樣化、很多時候一個人身上並不只有一個身分或工作。
其實“斜槓人生”並不單單是指“兼職副業,擁有第二份收入”,它同時也是一種對生活態度的體現跟行為。

“君子不器”一語出自“論語.里仁篇”,原文是:「君子不器!朝聞道,夕死可矣!」
所謂“器”就是指只能適用於某一狹窄領域的專長技能,而一旦領域稍有變更、境遇稍有變化,其專長技能就失去“用武之地”。而“不器”則指不專限於一門手藝的道德高尚之士,是指那些心性高、格局大、能夠通瞻全局的人才。君子當精於藝,儒家始祖孔子本人就是一個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嫺熟的人。但是即使能夠六藝精熟,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充其量也只是在“技藝”的層次。因此即使在“技藝”方面有博大精深的造詣,也只能像是最珍貴的器皿一樣。君子應該有更高的對於“道”的追求與感悟,這才能使人“品德”更加完善並使靈魂得到昇華。如果僅止於“技藝”,那就是成為“器”了,窮其一生只得雕蟲小技,如果能夠進而成“道”,那就是人世間的得道之士。孔子自己身為聖人,卻仍然心懷謙恭,十分崇敬心中有道的人。孔子對“道”充滿了敬畏之心,這可以從“朝聞道,夕死可矣!”中看出,早晨明白了宇宙的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死而無憾了! 惜道重道之心一目瞭然。由此可以看出,學習知識本身不是人生的目的,做人應該通過人生的修行感知宇宙的真理,徹悟生命存在的意義。

知識與技能只能教會人怎樣“做事”;修養和真道才能教導人們怎樣去“做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不應該僅僅只是一種可供使用的器具,技巧和藝能充其量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品德修養和真道才是人們應該畢生追求的光明大道。做學問自然是愈多愈好,如此才能博聞廣記、增長見識;德行修道,則必須放淡欲望、清淨無為,並且必須專一修煉,才能得道與開慧。自古求道難,聞道難,得道更難。人生於天地之間,理應養“浩然之氣”,修“高尚品德”,走“反璞歸真”之路,方為正人君子也。

何謂“道”?一般對於「道」的認知,是指規律、規矩、邏輯 、準則、公式等等,有規律的自然法則而言。

網路查詢“何謂道?”得到這四句話:
1. 慈愍好學謂之「道」。
2. 正心善行謂之「道」。
3. 覺己利人謂之「道」。
4. 昇華淨化謂之「道」。

慈愍就是”仁慈憐憫”的意思。綜觀這四句話就是要努力學習成為“正直、善良,利人利己之人”的意思。

這些做人處世的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以,明朝理學大師 陽明先生才會說“知易行難”。個人走出憂鬱之後,也才明白“快樂、利他、分享”的人生觀,也才知道“人生五道菜”--
“聽道、知道、做道、得道、傳道”,如果自己也沒有得道,拿什麼去傳道,所以“道 = 到”。

聖經約翰福音14: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約翰福音15:12説: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
約翰一書4:19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