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成就生活”讀後心得—平衡的生活!
「管理成就生活」是歐洲管理學界的泰斗弗雷德蒙德·馬利克(Fredmund Malik)的著作,奧地利籍的他擁有40年的企業管理顧問經驗,他被稱為“歐洲版的彼得.杜拉克”,是現代管理學的重要人物之一。
馬利克寫這本書的動機是為了澄清人們對管理和工作的普遍“迷思”,他在書中強調“回歸常識”,提倡實事求是的管理方法,並通過具體案例和原則,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理念。
第一個迷思:“工作應該是快樂的”:
馬利克舉了搖滾樂手和飛行員的例子來說明這個誤解。搖滾樂手在舞台上表演時,看似光鮮亮麗,台下粉絲尖叫追捧,但實際上,舞台演出只是他們工作的一小部分。樂手們需要忍受長時間的排練,這個過程是非常枯燥且令人厭煩的。
同樣,飛行員的工作看起來很酷,整天飛來飛去,但大部分時間,他們是在執行非常規律的飛行任務,這些任務並不具備多大挑戰性且非常枯燥。
這兩個例子說明,沒有任何一項工作能讓你每天都感到快樂。即便是看似迷人的職業,也有很多枯燥和不快樂的因素。
馬利克認為,我們應該把工作當作“達成成果、提高效能的過程”,而不是一個讓我們感到快樂的活動。以下是本書建議的工作態度:
1. 專注於成果:馬利克指出,真正讓我們感到滿足的,是工作結果帶來的正回饋,而不是工作過程中的快樂。
2. 持續改進:工作中的變革和進步來自於對現狀的不滿,而不是快樂和滿足。因此,我們需要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績效,追求更高的標準和目標。
3. 責任感:有些工作,如醫護人員和警察,更多是出於責任感而非快樂。這類工作的核心價值在於對他人的責任和奉獻,而不是自身的快樂。
4. 穩定與紀律:穩定的產出和紀律性比一時的工作熱情更為重要。
5. 專注於優勢:應該聚焦於自己的優勢,並努力在這些領域不斷精進,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才能實現高效能。
第二個迷思:職涯成長的方向不應該只是消除短板:
馬利克在書中舉了幾位名人的例子,來澄清職業晉級的正確路徑應該是聚焦優勢,而不是消除短板、查漏補缺。
1.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展現出極高的數學和物理天賦,也期望成為職業小提琴手,但愛因斯坦專注於物理學,最終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
2. 米開朗基羅:他多才多藝,在繪畫、雕塑、建築藝術方面都有傑出成就,但他最擅長的是雕塑,因此他專注於雕塑事業。
3. 英國物理學家 霍金:史蒂芬.霍金是一位少年天才,熱衷於喝啤酒、讀小說、搞學生運動。21歲時,被診斷出漸凍症,被迫放棄了所有其他活動,專心研究宇宙學。他在宇宙學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果沒有罹患漸凍症,他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社會精英,而不是偉大的物理學家。
這些例子說明,我們應該專注於自己的優勢,而不是花力氣在消除短板、查漏補缺上。
馬利克強調結果和效能,因為這是實現職業成就和滿足感的關鍵。專注於過程,可以幫助我們在追求高效能的同時,保持心態平衡,避免過度焦慮和壓力。因此,我們應該在工作中兼顧過程和結果,既要努力達成目標,又要保持健康的心態,以實現長期的職業和個人發展。
在《管理成就生活》一書中,弗雷德蒙德·馬利克指出:
興趣可以作為業餘愛好,但職業選擇應該以優勢為依據。這樣,我們才能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同時保持健康的心態和平衡的生活。
個人在職場上的工作態度只有八個字:主動、紀律、正確、有效。
聖經傳道書7:16說: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17.不要行惡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18.你持守這個為美,那個也不要鬆手;因為敬畏神的人,必從這兩樣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