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益信牧師分享的“學會治癒自己”裡說:
治癒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忙碌與早睡。
生活不簡單,盡量簡單過,照顧好自己的健康和情緒,你的人生就贏了大半,剩下的老天自有安排。總之,平安喜樂是首位,其餘的都是錦上添花。

看到這段話,讓我想到曾經看過的心理學名詞“追蛇效應”。何謂“追蛇效應”?
現代心理學研究中,“追蛇效應”代表一種典型的情緒反應模式,這個概念源於一個極具啟發性的生活隱喻,設想一個人不幸被蛇咬傷的情境:最理性的應對方式應該是立即進行傷口處理並尋求醫療協助,而不是執著於追捕那條已經離去的蛇。這個看似簡單的比喻,實則蘊含深刻的心理學智慧。那就是:“解決當下的痛苦,永遠比追究痛苦的來源更為重要”。
“追蛇效應”體現了人類在面對傷害時的三個關鍵心理特徵:
1. 情緒性反應優先:當受到傷害時,人們往往會優先選擇情緒性的報復反應,而非理性的自我保護行為。
2. 執著於源頭追究:過度關注於傷害的來源和責任歸屬,而忽視了當下最重要的是自我療癒需求。
3. 報復慾望與自我傷害:在追求報復的過程中,反而加深了原有的傷害,形成惡性循環。

當我們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傷害源頭時,實際上是在進行一種無效的心理防衛機制。這種機制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心理創傷的形成。
心理治療專家指出,克服追蛇效應的第一步,就是要認識到這種行為模式的存在。通過提升自我覺察能力,我們才能在面對類似情境時,及時識別並避免落入這種思維陷阱。正如心理學家所強調的,情緒調節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對自身行為模式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模式往往源於人們的完美主義傾向與控制慾望。當我們無法接受現實中的挫折與失落時,就容易陷入反覆思考的惡性循環。這種循環不僅無助於問題解決,反而會加重心理負擔。

研究發現,陷入追蛇困境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心理特質:
1. 過度重視他人評價
2. 完美主義傾向明顯
3. 較強的控制慾望
4. 較弱的情緒調節能力
這些特質共同構成了一個容易陷入追蛇效應的心理基礎。理解這些特質的存在,對於突破困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正如心理治療專家強調的,“自我認知”是改變的第一步,只有準確認識到自己的心理特徵,才能開始有效的改變之旅。

曾經陷入低潮走入憂鬱的我,走出憂鬱之後,再次看到“追蛇效應”,心中頗為認同,若非自己的覺醒,想要靠外力協助走出憂鬱,真的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聖經羅馬書13:11說:再者,你們曉得現今就是該趁早睡醒的時候;因為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12.黑夜已深,白晝將近;我們就當脫去暗昧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13.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14.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