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富vs被動窮”,其實凡事不能只靠爸!
在西元2000年左右,很多人都會買“富爸爸·窮爸爸”(Rich Dad Poor Dad)這本書來看,是羅伯特·清崎和莎朗·L·萊希特於1997年合著的一本書。書中提倡金融素養(金融教育)、財務自由,以及通過投資資產、房地產投資、創辦和擁有企業,還有提升個人金融智商來積累財富的重要性。
我也曾買來看,最近在臉書上看到有人把《富爸爸窮爸爸》濃縮成15句話,藉此回味一下,也和大家分享如下:
1. 人們的生活永遠被這兩種感覺所控制:恐懼和貪婪。
2. 窮人和中產階級為錢工作,富人則是讓錢為自己工作。
3. 資產帶來現金流入,負債導致現金流出;資產是能夠持續產生現金流入的東西,而負債則是導致現金持續流出的東西。
4. 富人和窮人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富人最後才會買奢侈品,而窮人和中產階級會先買下大房子、珠寶、皮衣、寶石等奢侈品,因為他們想讓自己看起來很富有。
5. 財富不僅僅是金錢,還包括時間、健康、人際關係等。
6. 對窮爸爸來說:穩定勝於一切;對於富爸爸來說:不斷學習才是一切。
7. 財富是支撐一個人生存多長時間的能力,或者說,如果我今天停止工作,我可以活多久?
8.「我可付不起」帶來的悲哀和無助感會使人們失望、遲鈍且意志消沉。「我怎樣才能付得起」則打開充滿可能性的快樂之門。
9.對成年人而言,把支出保持在低水平,減少借貸並勤勞地工作會幫你打下一個穩固的資產基礎。
10. 機會是轉瞬即逝的。知道甚麼時候要迅速作出決定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
11. 投資自己、提升技能和知識是最佳投資。在任何時代和環境下,投資自己的大腦都是最明智的選擇。
12. 財商教育從小做起,培養孩子的財富思維。
13. 如果你的模式是把收入都花掉,那最可能的結果是在增加收入的同時也增加支出。正所謂「蠢人用蠢錢」。
14. 財富自由需要計畫和實踐,夢想需要行動支持。
15. 真正的風險在於不懂投資,而非投資本身。投資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缺乏知識和經驗的盲目投資。
這本書給人最大的啟發,就是讓人重新思考「收入」和「資產」的本質。以往我們認為高收入就代表成功,但書中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財富不是你賺多少,而是你是否能建立穩定而持續的被動收入來源。例如:房地產、股票、版稅、企業系統等,才是真正讓你脫離「為錢工作」的工具。
我特別認同書中提到的一句話:「說『我負擔不起』會關上思考的大門;說『我怎樣才能負擔得起?』則會打開機會之門。」這種積極主動、解決問題的心態,其實適用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而不只是財務投資。
個人於2003年看完這本書之後,提出“主動、紀律、正確、有效”的工作生活準則。
2018年走出憂鬱之後,覺得,最好的人生觀就是“快樂、利他、分享”,最近大學同學永綿兄分享“身弱之人,切記求印不求財”的文章,個人頗為認同,裡面有一首詩:
街頭奇遇破天機,一語驚醒夢中人,
身弱何須求外物,心印長存道自真,
雲居重建非為財,法脈相傳為度人,
但得眾生心地淨,何愁道法不興盛。
在物慾橫流的世間,不要迷失自我,特別是那些身弱的人,更應懂得尋求心靈的安靜與智慧的印證,這才是真正的長生之道。
物質財富如夢幻泡影,轉眼即逝,而心靈的覺悟與智慧的印證才是恆久長存的真實財富。
聖經馬太福音16:24說: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25.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26.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