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els上的文章談到:
王陽明先生說:「人這一輩子看似在處理各式各樣的事情,事實上,只是在處理自己內心的感受而已。
人其實除了自己肉體生病帶來的痛苦是真實的,其他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於你自己的感受。當一個人能夠意識到從頭到尾都只有自己在場,從頭到尾體驗的只不過是自己的感受,那麼,你便會去掉世俗的所有枷鎖,走向光明和自由」。

這段話讓我想起2000多年前,莊子的“空船理論”,說明了“人為什麼會生氣?”:
空船理論,源自《莊子》的一則寓言故事,核心思想是:當一艘空船與你的船碰撞時,你即使脾氣再暴躁也不會生氣,只會輕輕推開;但若船上有人,你便會大聲斥責甚至辱罵。 這個故事強調了情緒反應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將責任歸咎於他人,而不是事件本身。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認為某人應該為衝突負責,我們的情緒反應就會更強烈;反之,如果沒有責任對象,我們的情緒反應會相對冷靜。 
莊子說:“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他的意思是說:若人能如虛舟般以空靈無我的姿態行於世間,又有何物能真正傷其分毫。
我們之所以會憤怒,從來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固執的認為對方是故意的,就像那個漁夫,當他以為船上有人時,怒不可遏,發現是空船時卻能心平氣和,這種心理的轉變揭示了一個驚人的真相:
我們90%的負面情緒都源於自己腦海中編造的“他人惡意的劇本”,比如,在現實生活中,當你被超車時是否下意識的認為對方在挑釁;當同事忘記回覆信息時,是否立刻覺得被忽視。這些自動產生的負面聯想,就像漁夫最初對空船的誤解一樣,都是我們內心投射的幻想。
莊子提醒我們:如果能像看待空船那樣看待他人的行為,把每個冒犯都當做是無心之舉,就能避免絕大多數無謂的憤怒,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做爛好人。
莊子同樣說過:井蛙不可以語于海,夏蟲不可以語于冰。
對於那些真正心懷惡意之人,最好的應對不是憤怒爭執,而是像避開空船一樣從容遠離,因為你的時間和精力是珍貴的,不值得浪費在毫無意義的情緒上。
空船寓言教會我們兩個處世智慧:
1. 把他人的無心之失當做空船,就能化解大部分的怒氣。
2. 遇到真正的惡意時,要像智者避開瘋狗一樣及時抽身。
請記住:
在這個世界上,最難能可貴的不是從不生氣,而是明白什麼值得生氣,什麼應該一笑而過。
莊子的智慧告訴我們:
真正的自由來自於看破心中幻象的能力。

走筆至此,想起網路上有一張“換位思考,換位做人”的早安卡說:
生活各自不易,個人所求不同,各人立場不同,勿在別人心中修行自己,勿在自己心中強求別人。
其實,我們都沒有錯,錯在我們站的位置不同,換位思考,人生才會美好;換位做人,懂得感恩,人才能走得更遠。

聖經馬太福音7:1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2.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
12.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