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喜歡用自己的價值觀來定義這個世界,例如:黑白、好壞、是非、美醜、善惡。
其實,所謂的世界只是你認知中的世界,是你的分別心對外界的一種放射和評判。
再比如:我們總是既堅持又想放棄,既渴望又抗拒,既拿不起又放不下,既想做決定卻又瞻前顧後、左右搖擺。
我們不斷的在製造二元對立,刻意的執著是一種執著,那麼,刻意的不執著是不是又是另一種執著呢?其原因都是因為我們在用腦思考,而不是用心去感受。
當你的大腦過度執著於觀點和事物的對錯時,就容易鑽牛角尖,過度重視結果而不重視過程時,就往往容易提前焦慮、恐懼,從而錯失的是感受人生更美好的心境。
一個人最大的內耗就是來自於心腦對抗二元對立。腦子越強心就越苦。破除二元對立的過程也就是破除我執的過程,破除自我成見的過程,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無我”,道家講的“無為”。
“無我”--是從內心的執著中解脫;
“無為”--是從外在的造化中解脫。
老子講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遵從事物發展的規律,遵從自己的內心,讓心與腦合一,心即是理,心即是道,心即是一切,心生一切萬物,所以,無為恰恰無所不為。
毛選(毛澤東選集)的開篇說: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想“不二元對立”,就要明心,明心也就是覺醒,真正的你就是那個覺。當你看見那個山,你就在山之外;當你能看見自己的執著,你就在執著之外。覺醒就是不著相,不著相你也就不容易二元對立了!

個人走出憂鬱之後,總覺得每一個人都有本難念的經,因此,要多角度的思考與他人的關係,從而喜歡這樣的思維:
1.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你若經我苦,未必有我善。
2. 原諒別人就是釋放自己。
3.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
4. 坦然放下我執我見,才能享受坦然自在的舒適生活。
5. 全心全力做自己,也要允許別人做別人。

聖經哥林多後書 4:7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8.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9.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