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從醫學院畢業,通過考試成為醫師,除了極少數對前途另有打算者外,都必須選擇某個「專科」接受培訓,未來就在該領域中工作與發展。 

    人體的構造、機能與疾病的發生及處理十分複雜,精力有限的個人不可能全懂,所以絕大多數「專科」,通常就是以器官系統為主,愈資深的醫師,就愈深入鑽研某器官系統的某種疾病,成為專家中的專家。 

    不過,如此的專科訓練當然有缺點,一方面,太專的醫師,有時只是著重於處理「病」而不是「人」,另方面就是這些醫師,會幾乎忘了一些基本的醫學處置,甚至同在醫界,也有「隔行如隔山」的現象,此專科對彼專科的進展,完全一無所知。  

    所以,為了不讓醫學生一畢業就被分派專科,最後導致醫師養成出現盲點,所以目前於專科醫師訓練前,有「不分科」,各專科都需要輪訓的「畢業後訓練醫師」制度。從畢業前「實習醫學生」到「畢業後訓練醫師」,現代醫學教育,都相當強調以病人為中心,所提供的醫療處置,必須是「全人照顧」。 

    疾病的發生,有時原因很複雜,病人的嗜好、習慣、信仰、工作、家庭與社經狀況等等,都可能與疾病有關,注意這些問題並協助處理,而非只針對疾病治療,就稱為「全人照顧」。 

    她是八十八歲的老太太,胃腸機能障礙,看診已超過二十年,算是老朋友了。雖然我主治的是消化問題,但幾乎每次她來,都會把全身上下,所有不舒服都講出來「請教」我,一開始我不敢大意,轉介她給「專科」醫師診察,確定沒大問題後,才告訴她,那些都只是暫時性的過程或年長者的器官退化現象而已。 

    偶而的感冒、急性腸胃炎,骨骼肌筋痠痛時好時壞,心跳時快時慢,腳腫一下,頭暈一下、眼睛閃一下,或者牙齒疼痛等等,都是她傾訴的內容,但因為都給專科看過了,所以我也總是安慰她「不要緊、沒關係、別擔心」等等。 

    雖然我對老太太的處置,並不符合所謂「全人照顧」的定義。但換個角度想,病人全身上下,呈現反反覆覆不好也不壞的病痛,我都了解與關心過了,如果這不是「全人照顧」,什麼才是「全人照顧」?呵呵呵! 

    本文於2023.3.8台灣醒報電子報分享 〈醫者心〉全人照顧的意義 - 台灣醒報 Awakening News Networks (annt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