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鄰舍

自1880年創立偕醫館以來,馬偕醫療體系始終秉持「愛神愛人」的信念。從北台灣擴展至東部,我們以實際行動實踐「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的精神,提供穩定的在地照護,回應時代與社會的變化,打造永續的醫療典範。時代與社會的變化,打造永續的醫療典範。

大台北地區私立醫院排名

No.1

2024年醫務收入達

287.27
億元

全國排名

No.7

2024年門診人數 (含日、夜、急診)

2594564
人次

醫療服務與醫病關係

2.1.1 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模式

馬偕體系醫院下設「病人安全委員會」,於每年追蹤前一年「病人安全作業指引」實施績效,該作業指引由相關工作小組及單位定期修訂。衛生福利部公告九大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工作目標、醫院評鑑條文、醫中任務審查、衛生局與醫策會政策,制定及每年增修病人安全年度工作計畫,並將管理活動轉化成指標做有效管理。
在病人安全管理執行面,依年度工作計畫執行,繪製年度甘特圖,明訂各項工作期程,並分派至委員會所屬各工作小組、醫療品質部及相關單位執行。下轄的13 個工作小組由跨部門成員組成、每季召開會議,職責包含訂定與修正規範、病安事件檢討、監測指標達成率,依據醫療品質指標檢討機制進行檢討與改善,並將小組會議之討論與決議內容,呈報病人安全委員會。依據品質指標分析結果,應用多元品管工具進行改善,如Plan-Do-Check-Action (PDCA cycle)、根本原因分析(RCA)、醫品(QCC)、團隊資源管理(TRM),進行流程修改或是創新流程。


醫療品質管理計畫指標監測模式

九大病人安全目標
目標 項目 管理機制 考核/溝通管理
提升醫療照護人員間的有效溝通
  • 對於病安相關訊息設有發佈與傳遞機制
  • 訂有團隊領導與溝通機制,落實醫療人員訊息
    有效傳遞並促進團隊合作
  • 依危急值通報作業程序,落實重要、
    異常報告即時傳遞交接班
  • 定期(每二年)重新審視病人轉送機制
  • 檢驗檢查異常值/危急值傳遞
落實病人安全事件管理
  • 營造機構病人安全文化與環境,並鼓勵員工
    主動提出病安的顧慮及建議
  • 建立友善支持的執業環境,施行防範醫療暴力風險控管
    ,防止醫療場所人員遭受暴力
  • 針對全院所有員工(含外包人員)加強病人安全觀念的宣導
    ,鼓勵人員通報病人安全事件,並運用人因工程概念進行改善
  • 每年定期舉辦病安文化調查
  • 每季召開病人安全委員會分析並
    追蹤案件改善成效
  • 不定期舉辦病安相關課程
  • 每年至少舉辦一次以上醫療團隊之急救演練
  • 每季進行全院抽查危急病人急救作業查核
提升手術安全
  • 設有預防手術病人、部位及程序錯誤工作小組,
    推動「正確手術3 p」,以減少相關醫療疏失及病人傷害事件
  • 落實手術辨識流程及安全查核作業
  • 落實手術輸、備血安全查核作業
  • 落實手術麻醉整合照護,強化團隊合作
  • 每季召開小組會議下列指標監測進行討論
  • 手術室外手術安全把關指標監測
  • 不定期針對未達目標值原因進行個別討論,並提出改善方法
  • 術後加速康復ERAS 執行成效指標KPI
預防病人跌倒及降低傷害程度
  • 設有預防病人跌倒工作小組,
    跨團隊合作提供安全的照護與環境
  • 訂有跌倒風險評估機制及相關照護指引
  • 每季召開小組會議,針對跌倒案件指標監測進行改善
  • 遇特殊個案或或SAC 二級以上之個案,
    應由病房主任進行RCA 會議
提升用藥安全
  • 積極推行病人用藥整合
  • 訂有高警訊藥品之管理及監測機制
  • 訂有需控制流速或特殊濃度之輸液使用安全管理機制
  • 新增藥局智能化設備,運用資通訊技術,
    落實用藥整合的策略與程序
  • 每月安排正確用藥宣導(含社區宣導)
落實感染管制
  • 本院積極落實人員之健康管理,建置完善
    及可近性的手部衛生設備,設有監測
    (體溫等疫病相關症狀)及通報機制
  • 訂立異常追蹤及處理機制
  • 設跨部門抗生素管理小組,並訂有抗生素使用管理機制
  • 對於使用中心導管、留置性尿路導管、
    呼吸器及手術病人,採用組合式照護(Care Bundles),
    降低醫療照護相關感染
  • 感染管制中心會議每週一次
  • 新興傳染病應變小組每二週一次
  • 感染管制委員會會議每二個月一次
  • 追蹤指標:目標性臨床實務改善計畫(TCPI)、品質改善計畫(QIP)、
    手術部位感染預防措施組合(SSI Bundle)、
    健保醫療照護相關感染(HAI)
  • 一年兩次手部衛生設備與全院洗手正確性檢測
  • 一年三場適當使用抗生素講習
  • 感染科醫師每季隨機審查病歷並於感染管制委員會會議報告
  • 落實中心靜脈導管組合式照護(CVC Bundles) 措施,由
    電腦資訊彈跳Checklist 視窗提醒人員落實
  • 每月監測導管相關感染率並回饋單位。
提升管路安全
  • 訂有蒐集病人及家屬意見機制,運用多元或數位模式,
    鼓勵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策(SDM)
  • 訂有多元申訴管道
  • 運用多元或數位模式,鼓勵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策
  • 每季監控加護病房管路滑脫率,進行異常監控與改善
  • 每年配合人力資源室學習發展單位安排全院性病人安全教育課程,
    進行管路安全事件的臨床案例分享
  • 針對加護病房氣管內管管路率,並與醫中進行比較
  • 討論加護病房氣管內管滑脫案件進行個案分析,
    針對滑脫原因提出改善措施
改善醫病溝通並鼓勵病人及家屬參與病人安全工作
  • 訂有蒐集病人及家屬意見機制,運用多元或數位模式,
    鼓勵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策(SDM)
  • 訂有多元申訴管道
  • 運用多元或數位模式,鼓勵病人、家屬參與醫療決策
  • 邀請病人代表以民眾角度參與病人安全委員會
  • 本院推行多項SDM 主題,以及輔助決策工具
維護孕產兒安全
  • 設立孕產兒安全工作小組
  • 本院訂有產科風險管控機制
  • 設有預防產科相關病人安全事件預防機制
  • 每季召開小組會議,針對指標監測進行討論改善
  • 定期監控高危險妊娠急診處置指標
  • 建立民眾孕產過程正確保健觀念
  • 孕產兒安全工作小組檢討孕產兒安全指標及個案
醫療異常事件通報與檢討機制
本院訂有「醫療異常事件處理標準流程」,明訂病安通報的範圍,建置「病人安全暨品質提升通報系統」採匿名通報,並參與衛生福利部臺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TPR)。醫療異常事件由對應工作小組及部門提出改善方案持續監測,為鼓勵通報,訂有通報獎勵辦法,以提供病人安全的就醫環境。我們針對醫療事件建立了系統化的「根本原因分析(RCA)」流程,依據事件「嚴重度評估矩陣(SAC)」來決定是否需要進行根本原因分析,以確保對事件進行深入調查並制定有效的改善措施。


RCA分析流程

病人安全周活動
改善病安除了仰賴醫療團隊的努力,病人參與在積極有效的改善作為中更扮演相當重要的推手,為響應9 月17 日世界病人安全日,本院每年皆配合醫策會公告的主題,於病人安全週辦理多元化推廣活動,強化到院病人、家屬及民眾對病人安全的認知及參與。本院2024 年病人安全週活動以「醫病聯手·守護病安」為核心,邀集院內單位共同參與,設置23個響應專區進行宣導,發放活動宣傳卡2,800份、產後大出血衛教單張250 份。

活動效益
孕產主題衛教講座、送餐包活動、病安週繪畫比賽 共辦理19 場 2,133 人次參與

「孕產安全~你我共守」、
「安全診斷~健康把關」
於5 個社區服務據點推廣,120 人次參與

線上活動,如病安PDCA角色測驗、孕產知識考驗 共辦理5 場次6,070 人次參與


馬偕體系醫院病人安全推廣活動獲獎紀錄

藥品使用與用藥安全
本院設有「管制藥品管理委員會」,由副院長擔任主席,成員包括麻醉部(或疼痛科)、精神醫學部、神經科、內科部、外科部、放射腫瘤科、安寧醫療、急診醫學部、兒科部(兒童醫院)、藥劑部與護理部等跨部門代表,每四個月定期召開會議,負責監督與審議全院管制藥品的使用情形。
本院管制藥品管理採取多層次控管機制,依據「管制藥品管理規則」執行:
2024 年管制績效:預警機制資訊系統篩選8 件,經管委會決議,新增列報非癌個案有2 件,能有效掌握長期使用管制藥品非癌症個案5件件管制藥品異常使用個案,經院內通報後由管委會檢討,並列案進行程式控管與追蹤

管制藥品三大管理機制
管制藥品數量統計(2022-2024 年)

項目2022年2023年2024年
管制藥品總數 676766

一般藥品總數 1,3551.3721.387

管制藥品占比 4.9%4.9%4.8%
本院亦每年舉辦體系醫院用藥安全之課程,2024 年共計舉辦97 場課程,累積面授時數1,317 小時、線上81 小時。
2.1.2 醫病溝通

醫病共享決策
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
馬偕體系醫院依據衛福部指引與國際醫療趨勢,提供全人醫療照護並推動醫病共享決策。我們成立「醫病共享決策活動推行小組」,制定規則與任務,並運用輔助工具,讓醫療人員和病人在進行醫療決策前,能共享現有的實證結果,提供病人所有可考量的選擇,並支持病人做出符合其偏好的醫療決策。此外,本院於全球資訊網建置「醫病共享決策資訊平台」,民眾可透過網站查閱各科決策輔助工具(PDA)。


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流程圖

馬偕體系醫院截至2024 年共推出17 項各式主題之輔助工具,包括公版或自行研發之PDA 模式,或是因應不同語言之影片錄製播放,2023 年,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亦獲得 衛福部醫病共享決策(SDM)醫療機構實踐運動中的醫療機構推廣組肯定,自推動以來,已累計 75 項決策輔助工具,並訂定17 個明智選擇(Choosing Wisely)指標主題。

病人隱私保護
本院嚴格遵循與病人隱私保護相關的法規及標準,包含醫療法、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個人資料保護法、醫院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計畫實施辦法等相關法令清單,並通過ISO 27001 資訊安全管理系統、ISO 27701隱私資訊管理系統認證。透過專責的個資保護組織架構,建立完整的個資管理框架,確保病人資料受到全面保護。
  • 2024 年體系醫院僅發生1 起客戶隱私事件,經調查後已執行立刻改善措施:
  • 瞭解事件原因
  • 要求依個人資料與檔案銷毀流程處理
  • 依據資安事件與業務持續營運管理規範提出院內個人資料安全事件通報單
  • 依據改善措施管理規範權責處理單位提出持續改善措施單
  • 資訊室已將個資處理宣導畫面加入螢幕保護程式

強化醫病溝通與病人就醫經驗調查
馬偕體系醫院持續強化醫病溝通機制,推動每年病人就醫經驗調查,為醫療院所例行調查病人隊醫院之滿意度,藉由調查結果以瞭解門診、急診、住院病人就醫經驗,做為提升門診服務品質之參考依據,提供病人更完善的醫療服務;醫院亦設立「2104 申訴專線」、SDM 等,提供即時協助與問題解決,從2022 年至2024 年調查結果顯示,體系醫院皆高於目標值且多數呈現上升趨勢。

馬偕體系醫院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成效
根據病人意見回饋,我們了解就醫經驗普遍問題大多為等候時間過長、病房安寧與區域性的停車不便等,為改善相關問題,體系醫院依各自問題熱點討論並制定改善措施,包含數位化流程優化、設備升級、建物優化等,以讓前往病人能得到更好的就醫品質。

醫療品質管理與創新研發

2.2.1 醫療品質管理系統與認證
本院設有「醫療品質管理委員會」,由副院長擔任主席,親自督導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的監測與改善方向,下設六大工作小組,負責策劃、推動、督導、協調與評估本院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工作,將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管理活動轉化成指標做有效管理,制訂「醫療品質管理計畫」,監測全院「醫療品質/病人安全」及「評鑑/訪查」指標,計有706 項指標:
指標分類指標數量範疇
內部監測指標 359項 醫品/病安指標、評鑑/訪查指標、關鍵績效指標

外部提報指標 347項 醫院評鑑持續性監測指標(QIP)、台灣臨床成效指標(TCPI)
定期檢討、推展長期性醫療品質監測,並透過建置「品質指標資訊系統」平台,提升資料可近性及管理性,進行持續性品質監測及改善。2024 年共舉辦7 場指標稽核,涵蓋137 項品質指標,指標收集正確率達72%,並由稽核委員提供建議予受評單位進行改善與追蹤,確保指標收案之正確性。
績效指標監測
本院台北馬偕與淡水馬偕依醫學中心肩負之責任,以「緊急、重度級、疾病照護品質認證、院內常見病安事件」為原則,選定醫品與病安139 項關鍵績效指標(含68 項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必選指標、31 項醫院評鑑持續性監測指標、17 項緊急能力評定指標、13 項急診病人流指標、10 項病安指標),定期每半年於醫療品質管理委員會監測、檢討、原因分析與改善,必要時組成團隊資源管理(TRM)或醫品圈(QCC)團隊進行改善、
台北馬偕淡水馬偕
90.7% 91.4%

2024 年指標平均達成率

臨床稽核
我們於2017年成立內部稽核工作小組,開始培訓稽核委員,有醫療、護理、醫技、行政等職系共100 位稽核委員,並根據醫品病安目標、院內重點醫療與管理流程,選定共計15 項稽核主題,依院內標準作業流程制定相應的稽核表單,每年進行二次臨床稽核。

主治醫師專業授權審議
為確保本院各科之特殊醫療項目,皆能符合醫療水準,本院設有主治醫師專業授權審議委員會,由院長擔任主席,醫療品質部主任擔任執行秘書,定期每季稽核主治醫師之醫療成果,制定專業授權審議規則,針對授權(privileges)進行評核,各科皆明確訂定一般及特殊專業授權之項目及核心能力標準,特殊專業授權項目為新的醫療技術或高難度、高風險的醫療檢查或處置,並納入本院重難症計畫項目。
為提高醫師執行特殊醫療處置之診療品質,各科針對特殊專業授權項目擬定關鍵績效指標(KPI),其指標表現作為醫師專業授權展延條件,若未達目標值,即提請主治醫師專業授權審議委員會討論,2024 年KPI 指標達成率為90%。

2.2.2 醫療品質改善計畫與專案
本院採取PDCA 概念,以醫療品質年度工作計畫與病人安全年度工作計畫為基準,每年繪有年度工作甘特圖,詳細訂出各項工作期程,並分派至委員會所屬各工作小組、醫療品質部及相關醫療單位執行。

2.2.3 醫學研究與創新發展
醫療品質與研發創新政策
本院致力於提升醫療品質與研發創新,制定《專業學術論文獎勵規則》,鼓勵同仁積極發表學術論文,促進研究風氣與專業發展。同時,依《參加進修研討會及攻讀學位規則》鼓勵積極參與國際醫療品質會議,如國際醫療品質協會年會(ISQua)及亞太國際醫療照護品質與安全論壇(APAC),拓展國際合作與專業能力,鼓勵海報或口頭論文發表,獲錄取者可獲本院補助交通費、報名費、生活費用及公假支持,以強化本院在國際醫療品質領域的學術與實務影響力。
2024 年本院在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領域共發表36 篇研究動化(Indicator Automation)、臨床稽核(ClinicalAudit)等核心議題,致力於透過學術研究推動醫療品質提升與創新發展。

2.2.3 醫學研究與創新發展
醫療趨勢研究進展與規劃
本院2023 年整合既有育成中心與生醫發展中心,成立「生物科技醫學部」,致力於將生物科技引入醫療體系,推動科研成果向臨床應用轉化。本部設有四大臨床科別:再生醫學科、轉譯醫學科、微體醫學科、精準醫學科,實現從研發到臨床落地的完整過程,成為連結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重要橋樑,並引領未來醫療發展趨勢。
目前生科部重點關注以下三大領域:
  • 基因檢測:作為個人化醫療的核心基礎,基因檢測能根據個體基因變異
    精準制定治療方案。
  • 細胞治療:包括免疫細胞治療與嵌合抗原受體T 細胞(CAR-T) 療法等技術,
    已在美國和全球醫學界廣受到關注,展現卓越的臨床潛力。
  • 臨床應用與門診服務:積極開展新興臨床科別的研發,
    並設立專業門診,直接服務病患,落實醫療創新。
此外,本院積極推動與學界及業界合作,促進專利技術轉移,並專注於自有品牌產品研發。目前已成功完成兩件產品技術轉移,為醫療產業發展再添動力。

可近醫療與國際援助

提高偏鄉醫療服務量能相關作為
項目說明2024年成效
社區醫療站 於醫療資源缺乏地區設立社區醫療站,結合固定駐點與巡迴醫療模式 服務偏鄉居民68,750人次
較2023 年增加12.3%
遠距專科會診平台 為解決專科醫師不足問題,我們建立「遠距專科會診平台」,連結偏鄉醫療站與總院專科醫師,避免長途就醫的不便 完成4,350次遠距專科諮詢
協助1,875位病患在地完成治療
馬偕醫療列車 深入30 個偏遠社區,提供健康檢查、疾病篩檢與衛教宣導 服務12,680人次

2.4.2 國際醫療服務
馬偕醫院國際醫療中心秉持「全人醫療,跨境關懷」的核心理念,建構了完整的國際醫療服務流程,並以「病人為中心」為導向,整合三大業務面向:「海外醫療合作計畫」、「國際特色醫療服務」及「其他國際醫療相關業務」,成為一個相互支持、協同運作的體系。

2024 年國際醫療合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