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想請問一下,我父親罹患C型肝炎已多年,2年前被診斷有輕微肝硬化,有規則吃藥,但近日父親一直有流鼻血情形,抽血檢查發現血小板比正常值低,是否他的流鼻血純粹是疾病引起,還是另有其他原因,需要再做什麼檢查?期待您的回答。
若單就流鼻血而言,常見的原因包括鼻腔內血管破裂,高血壓或外傷常會引起這類症狀,另外鼻腔內若有腫瘤也會流鼻血,此外某些血液疾病的病人也容易發生流鼻血。至於肝硬化患者比一般人容易發生流鼻血,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肝硬化到一個程度,會合併脾腫大,脾臟功能亢進,導致血液裡的血小板減少,因此容易出血。另一原因是不少凝血因子是在肝臟製造,在肝硬化患者身上濃度減少,血液凝固時間增長,因此也較造成流血。
所以當一位肝硬化病人,發生流鼻血時,也應先至而耳鼻喉科檢查,確定無局部出血原因,再到內科與肝膽科檢查。若確定與肝硬化有關,因血小板減少所致,有些會建議可給一點副腎皮質素,但這藥就是俗稱的美國仙丹,有些醫師還是持反對意見。若血小板過低,除流鼻血還有其它地方可能也會出血,此時必須將脾臟切除,或是用其它方式,使脾臟縮小。另外也可給予維生素K,刺激凝血因子的製造,但效果通常有限。必要時須給與新鮮血漿,直接補充凝血因子。其它細節應可再請教你父親的主治醫師。
非常冒昧寫此E-mail來請教您一些問題,,本人的父親61歲,體重75Kg,於十二月初因黃膽致眼球,皮膚變黃而住院。其過程如下:(1)11月中旬因發燒住進新竹XX醫院,經診療後出院,但於十二月初因黃膽再入院。檢查經超音波檢查無異狀,但斷層掃描發現左肝部份膽管有些微陰影。此時我們>將CT
片子帶給新竹的其他醫師診斷,Y醫師判斷為膽管狹窄,需住院療養,另有Ζ內科懷疑可能為肝膿腸,建議轉大醫院檢查(此時GOT值為83,GPT值為94,膽紅素值為
9.4。(2)12月18日經轉至XX急診,在超音波檢查亦正常,但斷層掃描亦懷疑左肝的膽管附近有陰影。此時主治醫師說依其經驗認為是惡性腫瘤,原本要進行活體切片,但執行醫師確發現超音波顯示的反應應為正常細胞,而無法切片,此時我們要求換主治醫師並將電腦斷層掃描片送至北醫的教授診斷,他認為GOT值小於GPT值,a/g值亦正常,胎兒蛋白也正常,認為應為膽管窄小,肝表面粗糙,並非肝癌。建議我們吃cospanon及其他保肝的藥。(3)12月28日因為膽紅素值依然居高不下,已達21.3,故進行膽汁引流,但因超音波看不到總膽管,故由另一側膽管(亦很窄小)引流並注入顯影劑,手術正常。(4)12月30日和主治醫師X教授討論,其告知
1.總膽管應有阻塞,且注入的顯影劑無法流至總膽管(可能是膽汁積流造成),必需等引流一段時間後,在進行一次注射。
2.懷疑總膽管和膽管接合處可能長腫瘤。
我的問題是:我父親在今年初就有發燒,畏冷現象(斷斷續續發生,且因其在5月份時,因進行髖關節手術,而服用很多的止痛藥,。(1)可能的病因?(會不會因為是藥物無法排泄造成堵塞)?(2)如果以長達一年的時間的偶而發燒畏寒現象,會是因為癌症而拖這麼久,無其他異狀嗎?(3)當人子女者,在父親如此的境遇下,心中難免無助,也希望能多了解一些訊息,所以非常冒昧的寫此e-mail向您請教。也許希望您可以建議我們下一步怎麼走??非常感激您的仁心仁德!祝安
你好:
眼見至親生病,卻有使不上力之感,最令人焦慮痛心,但人生裡也確實太多無可奈何之事,太多的時候,僅能盡人事聽天命。
關於你父親的問題,我以為可從幾個方面來討論。
首先要判別黃疸的原因,常見的兩大類病因,一是肝細胞發生問題,以肝炎、肝硬化居多,另一類是肝細胞之後,膽道排泄至十二指腸中間出了問題,主要以結石阻塞,或惡性腫瘤侵犯為主。至於藥物引起所謂膽汁滯留性黃疸
(cholestasis)
並不多見,常是其他慢性疾病併發所致。若如你描述在黃疸初期,GOT與GPT
上升幅度不高,若是Alk-p 與gamma-GT
也不高,那因肝細胞發炎導致的黃疸機會就不大,此時就要考慮膽道系統阻塞的可能。面對黃疸病患,一般也都會進行超音波,電腦斷層攝影來做初步的鑑別診斷,但是這些檢查是藉由不同組織對音波或放射線吸收、反射程度不同顯現的影像,倘若異常組織的與正常組織對音波、放射線的反應相似時,有時就很難看出病灶,我推測這也是為何電腦斷層攝影發現左肝部份膽管有些微陰影,而超音波檢查卻很難定位。但是對於有無肝硬化,這兩項檢查應很容易做出結論,因為有些肝硬化病患到了較嚴重階段,也會有黃疸現象。此外逆行性膽道攝影在這階段應有很大的幫忙,不知你父親是否接受此項檢查
(ERCP)?
而當黃疸持續上升,解決黃疸變成治療主要目標,這也是XX醫院進行膽汁引流的理由。然由於膽汁積留較久,常常須引流一陣再照相,會有較清楚的結果。若總膽管未能顯影,且未發現有石頭,總膽管和膽管接合處的腫瘤,常是首要考慮的疾病,而且是膽管癌的可能居大。我以為待較詳細的膽道攝影,應會有更多的資料來幫忙診斷。
至於你提到你父親在今年初起斷斷續續發生發燒,畏冷現象,是否有找出確實原因,是否在5月份髖關節手術前就發生。因為反覆性感染就可能會有此現象,但必定有一感染源,癌症也有可能如此,而無其他異狀。若以你來信中有限的資料,我會揣測是否是膽道癌合併膽道發炎所致。而因單純服用止痛藥發生黃疸,行醫多年個人並無類似經驗,一般說來若是藥物所致,也不會只有黃疸單一症狀。
若問下一步怎麼走?你的主治醫師當會有規劃考量的,因為直接照顧的人最了解病況,找個醫師家屬都有空的時段,好好討論一下,絕對有幫忙。網路問診,接觸常只是片段的資料,有時時難以做出最有利、又正確的建議。我能提供的大概如前述:等待較清楚的再次膽道攝影,若沒接受過逆行性膽道攝影
(ERCP),只要病人情況許可,應當進行。如此可從上下兩端了解膽道系統的狀況。有這些結果之後再作下一步的計畫。
其實當醫生愈久,愈會發現許多醫療上的不確定,同一疾病不一定有相同的變化,同一症狀又可能是許多疾病共同的表徵,而且總會有例外出現。你父親應當是一個不容易確定診斷的病例,對醫師、家屬都是挑戰,祝福你父親很快找到答案,且及早康復。
請問醫師:本人現年20歲,從5-6歲即有解暗紅色大便的情形,並伴隨嚴重腹脹,前陣子作大腸內視鏡,發現在橫結腸有息肉(滿大的),已用內視鏡切除。請問切除後容易再生嗎?是否每年皆要作大腸鏡檢?而飲食方面要如何注意?如果息肉是惡性,是否為癌症?
謝謝解說!
大腸息肉的真正原因並未十分清楚,一部份與遺傳有關係。若是遺傳性的大腸息肉症,很容易有復發的現象。若不是遺傳性的,一般說來復發性並不很高。不過只要有大腸息肉,醫師都會建議隔一段時間在檢查一下更安心,前一兩年應再做檢查,依你的年紀每年一次,應是足夠了。
而所謂的惡性病變,就是指癌症,息肉愈大惡性病變機會愈大,不過並非絕對,還是要切除檢驗才正確。息肉又分好幾種,其中絨毛性腺瘤型息肉,惡性病變的可能性也會較高。若是增生性息肉惡性病變幾乎沒有。年紀愈大,或是某些遺傳性大腸息肉症,變成癌症的機率也較多。飲食上並無絕對方法可預防息肉發生,不過高纖維飲食會有一些幫忙。
家父因心臟痲痺過世,生前曾患有脂肪肝、肝功能異常,此與其死亡原因是否為因果關係?
以專業的眼光來看,脂肪肝除非是婦女懷孕末期發生特殊形態的脂肪肝,否則不會是直接致死的原因。脂肪肝最常見的原因反而是來至於肥胖、熱量攝取過多、喝酒、及一部份C型肝炎。嚴格來說、脂肪肝是一種現象,是一些肝臟積存過多的脂肪而已。所以在意的應是引起脂肪肝的原因。若是極單純因肥胖導致的脂肪肝,即使肝功能有異常,也不會造成身體的傷害。另外僅從肝功能異常,要推測與死亡是否有關係,則不太可能。因導致肝功能異常原因豈千百種,有輕有重,以依據短短數字無法評斷。病患真正直接死亡原因,常常只有照顧病患的醫師才較清楚。應與你們的醫師討論。若是牽涉及至於理賠訴訟,院方應有開立死亡診斷書,可請你們的主治醫師討論,或許可再開一張較詳述的診斷書。由於在簽下保險時,以授與保險公司調閱被保險人病例資料,保險公司手中也會有另一份資料。其他法律問題應可與你們律師請教!
醫師您好,我女友正是B型肝炎帶原者(健康帶原),目前我有個很大的疑惑干擾素的使用是不是有一定比例的人,可以治癒變成無B肝嗎?該比率在台灣來講高嗎?馬偕有提供這樣的治療服務嗎?
一個打算與女友分手的人留...............
干擾素用於治療B型肝炎並非使之變成不帶原,病毒完全消失掉。干擾素主要是使用於活動性較高,傳染力較高的患者身上,這些人B型肝炎檢查不只是病毒的表面抗原為陽性
(HBsAg: possitive),而且其e抗原(HBeAg)也為陽性。若治療成功,病毒較不活躍,發炎情形較少,日後發生肝硬化機會也相對變低。這種治療效果,在台灣約20-40%不等,與年齡、性別、使用劑量,病患病毒濃度等許多因素有關。目前健保制度不給付這樣的治療,主要是費用並不便宜,也有一些副作用。馬偕醫院也有提供干擾素治療,也是須自費。
題外發現署名是一個打算與女友分手的人,卻又來信關心女友的健康,表現應該還是很在意她才是。
希望分手的理由不是因為她有B型肝炎,因為若是如此,那這輩子可能要準備打光棍了,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我們交往的對象會發生何種疾病。要知道單就肝炎來說,除B型肝炎外還有C型肝炎,G型肝炎等一大串。國人也有許多人帶有CMV病毒,EB病毒等,在些慢性感染很難知道,對身體也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另外癌症也與一部份遺傳因子有關,目前國人死亡原因癌症佔四分之一以上,粗估全國一半的家族都有親人罹患癌症。因此若是由於這些不確定因素影響到交友態度,似乎就不太恰當了。即使B型肝炎患者,也有許多人終身無事的。
醫師你好!我是一名現役軍人'義務役'。當兵前83公斤,現1年多後只有57公斤在家裡放假時再怎麼吃喝都不會瀉肚子,可是一回到部隊一段時間馬上不定期的瀉肚子。有時會很急,有時會痛的很厲害,有點絞痛,連拉五六次啦到變水水的,還帶一點酸味。回來都有去給醫師檢查,按一按我的腹部問我會不回痛。問題是一回到家就正常,又不會痛,所以都檢查不出什麼問題。我現在外島當兵,醫療並不是很方便,看軍醫又~~~。想跟醫師請教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曾經跟藥局請教一些腸胃藥,他們都說有時是腸胃發炎,只吃止瀉藥沒效。能否跟醫師請教一下,那是如何分辨的。因為我在外島當兵,方便的話能否能建議我幾種腸胃藥好嗎?謝謝!
從你的描述中,似可發現腹瀉現象與環境有相當關係。大致可由兩個方向去思考。第一類、症狀來至於食物本身,若是軍中伙食新鮮度不夠,處理不佳,在較敏感的人就容易造成腹瀉。第二類是屬於腸胃功能失調,所謂的腸道激躁症,是因壓力、情緒,或其他環境因素導致腸道蠕動過快,稍微吃些東西就引起排泄腹痛,由於水分吸收不佳,糞便也常是糊糊的。但是一般說來這些情況,體重減輕都不會太多,若如你描述由83降至57公斤還是需要詳細檢查。
野戰部隊的軍醫雖說醫界菜鳥居多,但是有些還是不錯,若在澎湖、南北竿,或是金門
軍醫院應是還好。畢竟有些症狀還是需要直接溝通才能真正了解。建議還是在請教他們
一下!若有其他疑問,歡迎再來討論。
接受ERCP(逆行性內視鏡膽胰管攝影)這種檢查時,是否需要麻醉病患?
ERCP檢查與胃鏡類似,都需要喉部局部麻醉,由於此項檢查較胃鏡不舒服且費時就久,在國內通常會注射鎮定劑或輕麻醉劑,使病患較能入睡或放鬆,國外少數醫院也有實施全身麻醉的做法。
ERCP在檢查之前要為病患麻醉,那麼,此項麻醉是否應先讓病患簽立麻醉同意書?醫院是否應先讓病患簽立麻醉同意書以避免日後不必要的糾紛?.ERCP需要注入顯影劑,該項顯影劑是否有副作用?在檢查前是否應先告知病患?
ERCP在檢查之前要為病患麻醉,不過此麻醉主要只是喉部局部麻醉,是否須簽立麻醉同意書,以個人的了解國內外各地醫院做法都有不同。
至於對於醫療處置同意書有些個人看法,僅提出供參考。(個人意見,不代表醫院或醫界,或法律規範。)
在醫院常有許多同意書,通知書,但這些同意書的目的何在?其實主要在於讓病患了解要接受怎樣的檢查與治療,可能有怎樣的結果,與可能會面對的風險。另一方面也促使醫護人員更用心去看待病患,對檢查與治療做更詳盡的說明。使醫病雙方能處於較平等地位。
目前的醫療環境,不像過去父權式的醫療,全由醫療人員主導,許多時候須病患或家屬做抉擇,但相對的就會面臨自己承擔風險責任的問題。這如果是在一般大眾醫療常識較佳的社會或許不是很大的問題,但是在大多數人對基本的醫療常識都欠缺的地區,反就造成更混亂的醫療環境,讓醫病關係更複雜。我想台灣還是是屬於後者,縱使國民教育裡有衛生教育常識的課程,多少人還抱著打針比吃要好的觀念。在台灣同意書也有部份這方面的作用,讓病患或家屬承擔起選擇的責任。因此簽同意書最好詳細看看,與醫護人員討論一下,但國內多少人有好好的看過呢?
此外那些醫療行為須要有同意書?若是任何有點丁風險的醫療行為都需要同意書,那就無法進行任何醫療動作了,醫病雙方成天簽同意書都簽不完了。因為沒有絕對無風險的醫療行為。例如皮膚傷口清理時,使用優碘消毒,可能會過敏;感染症注射抗生素可能會過敏,打針時可能會暈針,靜脈注射時有可能會漏到血管外…。所以目前同意書大都使用在風險較大醫療行為上。生活上也有類似的例子,坐飛機可發現每張機票上密密麻麻的說明,座椅前都有飛機逃生單張,空服員也會有所解說,但坐公共汽車就無此做法,難道搭公車就不會發生意外嗎?個人以為就是坐公車的風險低,大家都能接受。醫療行為也是如此,所以沒有每次注射打針就簽同意書的事情,但是這也並不表示醫護人員在進行醫療行為時不須告知病患。然而這類低風險的醫療行為發生無法預期的問題時怎麼辦?彷若公車出車禍,還是有團體或乘客契約的保障乘客能得到一定的補償。我所知道醫療行為在這方面上缺少一致的做法,不過衛生署似已在籌組某類基金,對於藥物非預期的副作用做出無過失、救濟性的補償。政府對醫療行為產生的風險成立無過失基金絕對是必要的,對任何人接受醫療時能有所擔保,彷如搭乘交通工具般,有一定的保險。只要加入健保就應有這項福利,對於一些無法完全避免的併發症,受害的病患能有所救濟,也讓醫護人員在進行任何醫療行為更盡心,不必瞻前顧後,擔心絕對會存在的風險。只不過這會加重醫療支出,這就變成了政治問題,目前似乎還是無解。
話說回頭,個人意見以為接受ERCP檢查是否要同意書,就決定於各國家、或各醫院對此檢查的風險看法。若就麻醉而言,除非做全身麻醉,同意書的需要性就不高,倘若是全身麻醉,因風險高應簽同意書。以ERCP整體檢查而言,若是附加治療性的行為,譬如順便要取出總膽管結石,就須簽同意書。病人倘合併有其他問題,譬如心臟病,敗血症等,風險高也應簽同意書。若醫院已有明白規定,醫護人員就該照規定執行。不過還是再強調同意書並不代表醫護人員不須與病患或家屬溝通,檢查必然無風險,只是藉同意書加強醫病雙方的溝通與認知罷了!同意書本身除非經公證,個人所了解它並不具法律效力,與糾紛的發生與解決也無必然的關係,只是一旦有問題產生時,有個證據說明已盡告知義務而已。
另外ERCP需要注入顯影劑,但是此顯影劑只是在膽胰管裡,並不會真正進入血液內,發生過敏副作用機會非常低,一般醫師會詢問病患是否有藥物或食物等等物品的過敏經驗,而無論因任何疾病,到醫院求診的病患也有義務要主動告訴醫護人員自己是否有過敏病史。我個人以為這是醫病雙方都該做的事,也是現代國民的一般常識。
拉拉雜雜寫了這些,你對這些問題的觀點又是如何呢?有興趣的朋友不彷再來函討論。
半年前有噯氣方面的不舒服,去醫院照了胃鏡,醫師說有胃潰瘍,有幽門桿菌,吃了二個月的胃藥,再吃了一個月的殺幽門桿菌的藥後,沒多久頭暈、視力有店模糊,胃潰瘍的症狀也沒改善。現在人更出現了心悸、有時失眠、尤其是睡到早上5、6點時會抖到醒過來,不能再睡,身體也會抖,緊張焦慮,吃了西藥也只能暫時控制,不吃藥症狀又會出現。建議我看那科?往那方面去醫治呢?消化性潰瘍會瘦嗎?給我回信好嗎?
這位讀者來信寥寥數行,卻混雜的好幾個問題。想以單一疾病來解答似乎不易,以下分就幾個項目來說明。
首先要瞭解胃鏡檢查結果與臨床症狀並非絕對相關。一部份消化性潰瘍的患者並無典型症狀,因此單以潰瘍來治療,即使加上清除幽門桿菌,有時也無法改善症狀,因為這些症狀包括噯氣,可能來自於其他疾病,例如消化蠕動功能異常,飲食習慣的異常等。因此當以治療潰瘍無效時,仍然有消化道的症狀時應再回腸胃科檢查。而一般說來消化性潰瘍除非很嚴重,有了阻塞,劇痛等併發症,體重是不會減輕的,有些人甚至因為飢餓時就會有潰瘍疼痛,常常進食,體重反會增加。
而藥物引起的副作用通常在服藥後即會發生,也會隨藥物代謝而減輕,過些時日再發生極為罕見。雖然殺幽門桿菌的治療須服用大量抗生素,這讀者描述的心悸、失眠情況,應與無關。
而這些心悸、失眠、身體發抖、緊張焦慮等症狀與自主神經系統亢奮較有關連,這些與內分泌疾病,神經精神相關性較大。例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的人,就容易有上述症狀。建議先至內分科,或稱新陳代謝科就診,若無問題可再到神經科看看。
信中提到服用西藥能暫時控制症狀,但並無陳述是何種西藥,是由醫師處方或是它處獲得。這也是紙上問診的最大缺點,缺乏互動,有資料也難以齊全。當問題較繁複時,最佳方式還是到醫院與醫師面對面討論。
請教做全胃切除術後,病患本身已無胃此器官,那食物會如何消化進而吸收?謝謝
!
胃的功能主要在於研磨消化食物,本身對營養素的吸收功能相當少。胃也並非將食物完全消化至分子狀態才送入腸子。對一些無法完全研磨的食物殘渣,胃也會在收縮消化的間期送入腸道,這也是為何在糞便還是可以看到食物纖維。另外胃也會分泌一些物質來幫忙腸道對養分的吸收,鐵質與維生素B12即是最佳例子。而當全胃切除術後,食物直接進入小腸,此時將食物研磨至食糜的作用較差,完全依靠消化液來分解食物。因此對較不易消化的食物,就無法完全吸收。當食糜到達小腸下段時,正常人與接受全胃切除術的人,相差就不多了。另外由於腸子在在高張、或低張的食物與飲料時,會有不適的症狀,所謂的傾倒症候群即是這種情況,在進食時數分鐘後,會有心悸、盜汗、虛脫、乏力等症狀,在攝食具高滲透壓飲食時,更是明顯。不過只要在剛手術後一段時間特別注意,通常一段時間後,腸子也會逐漸適應。腸道對食物體積的忍受度也較胃部差很多,無法一次容受大量的食物。基於以上理由在全胃切除術後飲食有些許原則;少量多餐,慢慢加量。飲食內容以低渣、溫和、易消化為主。盡量接近等張滲透壓力的飲料。術後早期飲食由流質、半固體飲食至正常飲食,循序漸進。若無特殊禁忌,採蛋白、低糖、適量脂肪。辛辣食物雖無絕對禁忌,仍不宜大量使用。不知這樣是否解答了你的疑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