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qlogo.jpg (4472 bytes) faqtitle.jpg (4203 bytes)  

 

   母親患B肝,如何接觸新生的寶寶?  C型肝炎、心臟病,且有水腫的現象?  
 脾臟結節有何影響?  C肝患者懷孕之問題
  何謂杜賓症候群(又稱黑肝)呢?   肝癌病患開完刀會有流膿的現象?
 急遽瘦了大約十公斤,出現全身黃疸現象。 不知這種情形因當如何調養?  壼腹部癌並進行切除手術,復原不理想, 每次 皆是因嚴重營養不良而住院。 
  長期吸收不足,血壓都過低或 鉀 離子偏低,該補充些什麼營養?  腹脹及尿液褐色而檢查出有膽結石,一年以來有一次輕微發作。
 

答客問分類目錄
問答資料庫 :
第[][][][][][][][][][]頁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
[廿一]

 
 

主編:王蒼恩醫師

 

 

     
  Question 母親患B肝,如何接觸新生的寶寶?

 

答 台灣B型肝炎感染率過去一直高居不下的原因在於垂直感染,也就是嬰幼兒被B型肝炎帶原的母親傳染,感染的時間以出生成長後為主,因此若能阻斷這傳染過程,就能有效降低感染率,降低下一代因B型肝炎引起的諸多疾病。而疫苗與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已經可以達到這個目標,所有新生兒在出生後,都會注射第一劑B型肝炎疫苗。若母親為具高傳染力的B型肝炎帶原者,新生兒最好加上注射對抗B型肝炎的免疫球蛋白。爾後按照規定注射第二劑與第三劑疫苗,就可達到有效的保護效果。帶原母親若能注意這
些,確實遵守執行,這些新生兒受到B型肝炎感染的機會就微乎其微。不過生活上還是儘量避免嬰幼兒與母親血液的接觸。
至於哺乳問題,根據過去的研究,雖然帶原母親的乳汁裡可檢測到B型肝炎的表面抗
原、核甘酸,但導致感染的機會非常小,若是新生嬰幼兒有接受疫苗等預防注射,這種感染機會幾乎可忽略。因此還是可安心以母奶撫育。

 


Question 您好,請問醫生,本人母親有C型肝炎、心臟三邊半膜,且有時上半身腫大且用手壓沒有凹陷痕跡,且又水腫的現像,有時很緊,全身連腳踵水腫,上腹右左兩邊,偶會腹疼及平時會偏頭疼,有時要吃補血藥,不然會頭暈,有心跳過快的情形,每天都有吃心臟的藥,最近母親去做健康檢查,發現脾臟腫大14公分(正常10公分),想請問為什麼會脾臟腫大??水腫的問題也曾做過檢查,但也查不出什麼問題??麻煩可否給建議﹒謝謝!

答 水腫的原因大致可分由心臟、腎臟、肝臟疾病,以及局部淋巴或血管阻塞而來,所以若有水腫就必需先朝這幾個方向來檢查,一般都能找出病因,對症治療。此病例提到有在服用心臟藥,好像也有心臟半瓣膜問題,但細節不清,或許應再與心臟醫師討論。至於脾臟腫大,也有不少原因,包括先天性腫大、血液系統疾病、與肝臟疾病等。由於此患者有C型肝炎,加上脾臟腫大,則必考慮有肝硬化的可能。當然因心臟衰竭導致的鬱血性腫大,都必須列入考慮。這些都需要再詳細檢查才能有結論。


Question本人因B肝帶原故每半年腹部超音波查乙次,結果肝功能正常,但是脾臟結節!何謂脾臟結節?是什麼因素造成?該如何注意或治療?謝謝!

答 脾臟結節一般表示在脾臟裡可看到異常結構,是個不具特定性的描述,大多是接受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超音波圖像上的變化可以是高回音或是低回音,大小數目不定。至於原因包羅萬項,從良性的發炎、感染惡性腫瘤都有可能。除超音波檢查外,通常需要配合病史、身體檢查與其他資料方能下結論。B型肝炎一般說來與脾臟結節應無關聯。

 


Question請問:l.C型肝炎患者懷孕時如果肝功能突然高起來時怎麼辦?
會影響胎兒?2.C型肝炎患者生產時要如何避免直接傳染給新生兒?剖腹產也會傳染?謝謝醫師的回答!

答 C型肝炎感染婦女懷孕、生產與育嬰是否會將病毒傳染嬰幼兒一直是大家關心的客題,也就是所謂的垂直感染。根據一些研究結果指出C型肝炎的垂直傳染機會大約在百分之五到十一左右,相較於B型肝炎的傳染率是低了些,但可惜的是,目前對B型肝炎有免疫球蛋白注射以及疫苗使用,可達到預防效果,C型肝炎則欠缺有效的方法,僅能儘量注意,減少嬰幼兒與母親血液的接觸。剖腹產雖可降低生產時期,嬰兒與母親血液接觸,但出生孩是要與其母親生活,因此建議僅為 C型肝炎而接受剖腹產手術,想藉手術減低垂直感染可能,效果有限。

 


Question 1.膽紅素過高(1.97),會如何???何謂杜賓症候群(又稱黑肝)呢???請告訴我好ㄇ????                                ~~~謝謝~~~
                                    很急的媽媽留

答 杜賓強生症候群(Dubin-Johnson Syndrome)是一種遺傳性高膽紅素症,大多數是自體隱性遺傳,或是基因突變所致。最早是在1954年 Dobin與 Johnson兩人描述記錄這樣的疾病。簡單說來,膽紅素分成結合型或非結合型,當產生時為非結合型紅素,經由肝臟從血液中吸收,處理後變成可溶解於水中的結合型膽紅素,再排到膽囊腸道。而杜賓強生症候群處理此過程中有了障礙,處理一半的膽紅素會積聚在肝臟裡,因此肝臟看起來會變得黑黃,所以又俗稱作黑肝。檢查時血清膽紅素常在 2-5之間,也有高達25以上。發現年齡由嬰孩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有,多數人平常都無症狀,少數人可能有肝臟腫大現象。因此可見大多數杜賓強生症候群無生命危險,並無特殊治療,也不須治療。
此外要注意引起膽紅素上升的,並非只有杜賓強生症候群這類遺傳疾病,還有許多情況都會使得膽紅素稍上升。最常見膽紅素升高的遺傳疾病也不是杜賓強生症候群,而是吉伯特氏症候群(在我們科網頁的保健園地有相關文章介紹),常需要做鑑別診斷。

 


Question 醫師您好!我父親是肝癌病患,一個月前接受外科治療將腫瘤割除,但是現在得一直掛著引流袋,因為裡頭一直有膿,必須將之引流出來.請問為何開完刀會有流膿的現象?要做哪方面的治療才能不流膿呢?

答 手術後仍然使用引流袋的原因相當多,但使用超過一個月的情況較少見,但某些病人的確需要使用較九的時間,例如有感染時,或者因肝硬化合併頑固性腹水,或有做人工引流,與手術中管腔重建等等。
個人以為最佳方式,還是與你父親的醫師詳細討論,不明白之處可向醫師表明,因為在向家屬解說時,醫師的認知可能與病家有所差異。個人常有經驗,認為我的解說家屬應聽的懂,了解我的敘述,但事實許多專業術語無法讓一般大眾了解,必須在用更白話、口語的型式來表達。
肝臟手術本來就是不是太容易的手術,復原常與開始的期望有落差,相信你父親的醫師應會慢慢與你們討論這些病情。

 


Question 病患為男性51歲,最近三個月急遽瘦了大約十公斤,說是胃口不好,沒有食慾. 由於平日工作壓力龐大, 也未曾出現此種現象. 目前已經二度因為身體不適,就醫檢查˙但是二次都沒有查出病因兩家醫學中心只說略有膽結石現象,肝功能也有一點不良,但不嚴重,便只有出院回家調養,可是第二次甚至於檢驗期間半夜不適,出現全身黃疸現象。不知這種情形因當如何調養?

答體重急速下降一定有其原因,只是有時難以一時間就找出來,在醫學中心不知做了那些檢查?
若是有全身黃疸現象,應要再就醫,問題應不單純。若已經大醫院就診過,必然有一些檢查結果,最好方式或許在同一間醫院換個醫師看看,不同的醫師或許會有不同的考量,而他們也較易看到已做過的檢查結果。若還是想換家醫院看看,也應備妥已做過檢查的影本,可供比較參考。

體重急速下降,不單純依靠調養就可解決!

 


Question 您好!
        本人的母親自87年9月發現罹患壼腹部癌並進行切除手術(切除部分胃及膽等消化器官)後, 其復原情況一直不理想.  在這一年多的時光, 母親已進出醫院多次, 每次皆是因嚴重營養不良而住院.  因為自從手術後, 便是採用管灌進食, 母親幾乎無法從口進食,  每次只吃幾口, 胃便不舒服,  而且不是嚴重腹瀉便是便祕, 因此體重急速下降,以母親一百六十公分的身高, 體重目前只剩三十公斤不到.   雖然定期回診,但醫生都只回答再看看,然後開一些促進消化的藥或止瀉的藥而已,  有時甚至連藥都沒有.我們實在是很擔心, 因為母親已瘦到連走路都沒力氣,  每天只是昏睡.  我們想是不是掛錯科(目前看的是一般外科)或該換間醫院看, 可是又擔心母親已沒有體力再一次承受各項檢查的手續.  可否請您給我們一點建議, 感激不盡!
                                                 一位憂心如焚的女兒上

答 眼見摯愛親人逐漸消瘦實是令人難過,但人生不就如此,生老病死,七情六欲串連而成。癌症手術後嚴重營養不良主要來至於兩大問題,第一是癌症再復發,病況仍然在惡化中,這點你可請教你母親的主治醫師。藉由手術時的情況,癌症分期,以及術後的追蹤檢查,應當可概略明瞭。其次營養不良來至於術後的副作用,有時癌細胞雖清除乾淨,身體卻必須承擔一些後遺症,雖能保命,生活上則有所不便。以你描述每次只吃幾口,胃便不舒服,而且不是嚴重腹瀉便是便祕,都採用管灌進食,猜測與切除後剩下多少腸胃道有關,或許與腸胃道術後重整的吻合方式有關。壼腹部癌的手術,在外科來講,算是相當大的手術,若癌細胞已稍有蔓延,切除的部位會相當大,將胃腸肝胰相關的管徑相互在接起來,可說有些複雜。常見的是所謂的 Dumping syndrom,有人翻譯做傾倒症候群,由於食物直接進入到小腸,食糜的濃度過高過低都會引起不舒服。另外或者是胰臟切除大部分導致消化酵素不過,而發生消化不良,如果膽汁不能順暢流至腸道與食糜混合,也會引起吸收困難,如果手術必須切除大段的小腸,也可能導致所謂的短腸症候群,缺乏足夠的小腸來吸收營養。當然還有許多原因會造成營養不良。而這些通常需要幫你母親手術的醫師來釐清,台灣醫師的門診時間都需看不少病人,看病已佔去大半,在病情解釋時間相對就很少,建議你先問問你母親的主治醫師,有那些時間較有空,可讓你請教問題。此外也可請營養師幫忙調理如何補充營養,較大的醫院一定會有這些資源。

 


Question 非常感謝您的回覆.
我尚有幾個疑問想請教您 : 1. 像我母親的情形會有復原或好轉的機會嗎 ? 2. 其平常的飲食該注意些什麼或該補充些什麼營養 (因長期吸收養份不足, 其血壓都過低或鉀離子偏低) ?謝謝!

答 基本上會不會有復原或好轉的機會,還是決定於引起營養不良的原因為何,針對問題起源方能改善,但有時必須了解切除了一些器官必然有些後遺症,絕不可能恢復的像過去一樣,若能比現在進步就值得的了。
至於該補充些什麼營養,一樣得針對問題所在。不知你是否試過元素飲食,也就是使用已完全消化的營養劑,在某些缺乏消化能力的患者身上有些助益,使用前還是必須與營養師討論。至於血壓過低或鉀離子偏低,常源由體液較少,可常常補充水分,飲用果菜汁等,增加鉀離子的供應。

 


Question 去年因腹脹及尿液褐色而檢查出有膽結石,一年以來有一次輕微發作(尿液變褐色),我在某醫院的主治大夫一直建議我摘除膽囊。
請問: 是不是以腹腔鏡摘除,幾天可出院?
摘除後的後遺症為何? 不摘除又有何後遺症?

答 尿液變褐色,有可能是尿液裡的膽色素增加,或源至於腎臟的毛病,較正確的診斷還是在發作時接受檢查方能確知。
若果真是來自於膽結石的問題,目前最佳方式的確只有手術治療,坊間太多的祕方其實都是沒用的。目前外科手術以腹腔鏡摘除為主流,一般正常住院約三、五天,但會因每個人情況有所差異,國外也有號稱門診手術即可,但風險畢竟太大。膽囊切除的確可能有些後遺症,但相較於原來的問題不大,最常見的是較容易腹瀉,尤其在進食高脂食物更明顯,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
如果真是膽囊有問題,不摘除的風險就好像帶個不定時炸彈在身上。
相關資料你可到我們網站上的保健園地看幾篇文章。

 
     
 

馬偕紀念醫院消化系內科(胃腸肝膽內科) 消化系內科首頁系統維護人 :GImaster
Copyright © 1997-2012; MMH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