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部
子宮頸閉鎖不全
子宮頸閉鎖不全(Cervical insufficiency)
2025/01/14 陳宜雍醫師/掛號連結
什麼是子宮頸閉鎖不全?
在正常的懷孕過程中,子宮頸應該在懷孕足月(約37週後)逐漸變薄、縮短並擴張,以便胎兒經產道出生。然而,子宮頸閉鎖不全是一種病症,指在懷孕中期(16至24週左右),子宮頸在沒有宮縮的情況下過早擴張或縮短,可能導致流產或早產。
發生率與成因:
子宮頸閉鎖不全發生率約1/200至1/500。主要成因:
- 結構性異常:子宮頸結構天生較弱,可能與遺傳或發育有關。
- 後天損傷:如婦科手術(例如子宮頸錐狀切術)、流產或分娩造成的子宮頸裂傷。
危險因子:
先天因素:子宮結構異常(雙角子宮、中隔子宮)以及遺傳疾病影響膠原蛋白生成。
後天因素:曾接受婦科手術或治療子宮頸病變以及有流產、早產或子宮頸閉鎖不全病史。
子宮頸閉鎖不全症狀:
子宮頸閉鎖不全常在無明顯預警的情況下發生。然而,部分孕婦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骨盆腔下墜感、下腹悶痛、背痛以及陰道分泌物增多。若懷孕中出現上述情況,應及早就醫。
診斷方法:
- 內診:檢查子宮頸口是否擴張,以及是否有羊膜膨出情況。
- 陰道超音波:確認子宮頸長度是否正常或是合併形狀改變 (一般在妊娠24前陰道超音波下子宮頸長度應超過25mm)。
子宮頸閉鎖的處理方式:
依據不同情況會有以下處理方式:
- 有重複性流產或早產史:建議在懷孕14-16週進行預防性子宮頸環紮手術,術後可考慮黃體素輔助治療。
- 無早產病史,但妊娠中期超音波顯示子宮頸過短(≤25mm)或內診檢查發現子宮頸擴張超過1cm:可考慮黃體素治療或是進行預防性子宮頸環紮手術。
子宮頸環紮術(cervical cerclage)
於子宮頸周圍縫合4-6針以加強子宮頸支撐力。縫合後通常於妊娠36週左右拆線,讓胎兒之後可以順利娩出。如有早產徵兆,則視情況提早拆線。
日常生活與自我照護:
活動限制:大多數患者不需絕對臥床休息,但會依病情建議減少過度體力活動。
定期產檢:密切監測早產症狀及定期追蹤子宮頸長度。
子宮頸閉鎖不全是一種潛在危險但可以控制的病症。早期診斷與適當治療能顯著降低流產或早產風險。若您有相關病史或風險因子,請務必在產檢中與醫師充分討論,保障母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