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健檢中心
衛教資訊
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螺旋狀帶有鞭毛的細菌,喜歡住在胃的末端—幽門的前方,因而得名,英文叫作 Helicobacter pylori,簡稱 HP。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有沒有關係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造成慢性胃炎,大多數(七八成)感染者沒有任何症狀。會造成消化性潰瘍者約有 20%,1%感染者日後會發生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在台灣的感染率為何
感染率的高低與衛生環境有關,經濟繁榮的已開發國家感染率低(約 20%),未開發國家的感染率較高(大 於 50%)。台灣剛好介於開發中及已開發國家之間,十歲以下感染率約 10%,到了三、四十歲,感染率就升到 30–50%。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受到幽門螺旋桿菌之感染
(一) 血清檢測:利用抽血來檢測血液中有無幽門螺旋桿菌之抗體,準確度高,流行病學之研究常利用此方法。但是殺菌治療後,抗體可能持續存在好幾個月不會消失。
(二) 呼氣試驗:讓患者吞下特殊液體,經由幽門螺旋桿菌分解後,呼出之氣體可偵測到特殊成份。
(三) 胃鏡檢查:利用胃鏡在幽門附近作切片,再以特殊試驗(快速尿素酶試驗)或是以顯微鏡直接觀察。
(四) 細菌培養:利用胃鏡在幽門附近作切片後作細菌培養,比較耗時且培養不易(敏感性較低)。臨床上用來檢測幽門螺旋桿菌對抗生素之敏感度及抗藥性。
●哪些人應該接受幽門螺旋桿菌之檢查
(一) 有症狀者:曾經或正為消化性潰瘍所苦患者。
(二) 無症狀者:通常不建議,除非有特殊情況(有胃癌家族病史或胃癌高發生率族群)。
●幽門螺旋桿菌會不會傳染給家中小孩?需不要需要公筷母匙?
會!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途徑會經人與人之間傳染,病從口入。應避免咀嚼後再餵食幼兒。其他隔離措施無法保證完全斷絕傳染途徑,況且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並無立即性危險也容易用藥物根除。
●幽門螺旋桿菌會導致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日後胃癌發生的機率是未感染者的 2–6 倍。但是胃癌的成因錯綜複雜,很難以單一 因素來解釋。非洲是世界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最高的地區,卻不是胃癌好發地區。日本是好發胃癌的國家,但是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並沒有特別高。
●如何根除幽門螺旋桿菌
三合一療法:治療潰瘍的特效藥合併兩種抗生素使用一至二星期,成功率高達八九成。其他健康食品或益生菌充其量僅有輕微抑菌效果,並無法達到殺菌目的。
甲狀腺
●甲狀腺位置與功能
甲狀腺位於頸部氣管前方,約在喉結下方,分為左右兩葉。甲狀腺製造甲狀腺素,是影響人體新陳代謝最重要的荷爾蒙。
●常見的甲狀腺疾病
(一) 以甲狀腺功能區分,如甲狀腺荷爾蒙分泌過多所產生之病症,稱為甲狀腺機能亢進。如甲狀腺荷爾蒙分 泌不足 所造成的病症則稱為甲狀腺機能低下。
(二) 以甲狀腺構造區分,有單純性甲狀腺腫、瀰漫性甲狀腺腫、單一性甲狀腺結節、多發性甲狀腺結節腫與 甲狀腺惡性腫瘤等。
(三) 以甲狀腺感染區分,常見有亞急性甲狀腺炎、急性甲狀腺炎等。
●甲狀腺的檢查
(一) 雙手做頸部觸診可做為甲狀腺是否腫大之初步篩檢。
(二) 血液中甲狀腺相關荷爾蒙濃度檢測可知甲狀腺功能是否異常。
(三) 甲狀腺超音波檢查可看出甲狀腺的形狀是否腫大或有無結節。
(四) 甲狀腺細針細胞穿刺檢查可做甲狀腺結節是良性或惡性的參考 。
(五) 甲狀腺核子掃描也可做為甲狀腺功能與構造檢測參考,或是甲狀腺癌術後追蹤。
●甲狀腺結節腫的治療
(一) 要先抽血測甲狀腺功能是否受到影響,並根據結果由醫師安排進一步檢查。
(二) 有些人會服用甲狀腺素來抑制結節變大,但並非每個人都有效。
(三) 手術切除是唯一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需請外科醫師評估。
(四) 比較大的結節如果不想開刀,至少應做一次甲狀腺細胞穿刺檢查。
(五) 如果已有頸部壓迫情形,就算細胞檢查是良性,仍應考慮開刀。
(六) 只要結節有惡性可能,一定要手術切除。
●甲狀腺機能低下的治療
(一) 常見原因為自體免疫疾病(如橋本氏甲狀腺炎)、甲狀腺手術切除、接受放射性碘治療。
(二) 抽血檢查:低的 T3、T4 值。通常 TSH 值偏高。
(三) 常見症狀為疲倦、怕泠、體重增加、便祕、水腫、脖子腫大。
(四) 治療以口服甲狀腺素為主。
(五) 治療中需定期追蹤甲狀腺功能。
●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治療
(一) 常見原因為自體免疫疾病、毒性甲狀腺結節、服用過量甲狀腺素、服用抗心率不整藥。
(二) 抽血檢查:高的 T3、T4 值。通常 TSH 值偏低。
(三) 常見症狀為心悸、心跳快、手抖、易緊張、失眠、怕熱、易流汗、體重減輕、走路會喘、眼晴突出、脖子 腫大、下肢水腫、容易餓、常腹瀉。
(四) 甲狀腺機能亢進目前常用之治療方式有三種:
1. 口服抗甲狀腺藥。需每日服藥,通常至少要一年半至二年的療程。
2. 手術治療。通常是切除部份甲狀腺。
3. 口服放射性碘。通常只須服用一次即可。
(五) 治療中需定期追蹤甲狀腺功能。
(六) 病人應避免吃海帶、紫菜、海苔等食物。辛辣食品、咖啡、濃茶應少攝食。
什麼是肝病
●B 型肝炎
(一) 傳染途徑 :
B 型肝炎可在血液及體液(唾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等)內被發現,可經由輸入未經檢驗之血液及其 製劑、受汙染之注射器、週產期、不安全性行為等皆有可能感染 B 型肝炎。共用刮鬍刀、牙刷等亦有可能 感染 B 型肝炎。至於唾液含有極少量之 B 型肝炎病毒,一般飲食不會引起感染,但若雙方口腔內均有大而 出血性的傷口時,則仍有機會感染。在台灣,發生於周產期由母親傳給她的嬰兒,或是兒童間親密的接觸, 是慢性 B 型肝炎最主要的形成原因。
(二) 流行病學 :
最主要的危險是其傳染和進展均是無聲無息的,帶原者常覺得自己頗為健康。行政院衛生署統計102年全臺灣三百萬的 B 型肝炎帶原者,有八千多人死於肝癌、五千多人死於肝硬化和慢性肝炎。由於免疫系統健全, 成人感染 B 型肝炎後,只有一成左右會變成慢性肝炎;但是嬰兒感染的話,則有九成以上的機會。是否成 為帶原者與被傳染的年齡有關,越年輕時的感染越容易造成慢性帶原者。因此,e 抗原陽性的帶原母親產 下的嬰兒,89%會成為慢性帶原者。大部份帶原者終其一生不發生肝炎,也就是所謂健康帶原者,部份則肝功能異常成為慢性肝炎。約有 20%的慢性肝炎病人會轉變成肝硬化,約有 20%的肝硬化病人在長期追蹤後產生肝癌。
(三) 預防 :
B 型肝炎可造成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定期的追蹤相當的重要,尤其早期發現的肝癌,可得到相當有助益的治療。四十歲以上的男性病人,尤其有肝硬化或家族性肝癌病史的人,至少每 4-6 個月應接受一次超音波及血液胎兒蛋白檢查。注射疫苗是唯一預防 B 型肝炎最好的方法(尤其配偶是 B 型肝炎帶原者)。另外B 型肝炎帶原且 e 抗原陽性的母親所生的孩子,應在出生後立刻與免疫蛋白一起使用。B 型肝炎疫苗已證 實有效下降台灣兒童罹患肝癌的危險。可預期的是經由國家的預防接種計畫,B 型肝炎帶原者將來會大幅 的減少。
(四) 治療 :
可分為支持性療法和抗病毒藥物治療。支持性療法包括適當的休息與營養,避免濫用藥物與酗酒。積極的治療,可考慮以干擾素注射於 e 抗原陽性病人身上,部份病人可使 e 抗原消失,也就是體內病毒的 繁殖減少。此外,口服抗病毒製劑,可相當有效的抑制病毒的繁殖,且可 終止或延緩肝組織的炎性變化,適用於經過慎重選擇的病患,但並不能消除其帶原狀態。
●C 型肝炎
(一) 傳染途徑 :
主要也是經由血液傳染,但感染力不如 B 型肝炎。如同 B 型肝炎, 受污染之針、注射器為重要傳染途徑,尤其是對靜脈注射毒癮者。高危險群體包括受血者、靜脈注射毒癮 者及洗腎者。需常接觸血液之醫療人員亦有可能感染 C 型肝炎。
●脂肪肝
正常的肝細胞中大多含有少量的脂肪,約佔肝重量的 2 至 5%。當脂肪囤積超過肝重量的 5%時,即稱為脂肪肝。
(一) 臨床症狀 :
初期沒有自覺症狀,脂肪肝主要是 因為三酸甘油酯代謝異常,使得肝細胞質囤積過多的脂肪顆粒,而影響細胞質本身的功能,導致肝機能異常所致
(二) 病因 :
引起脂肪肝的原因可大致分為六種,另外也有因個人體質因素而引起的。1. 肥胖 : 吃太多、吃太好,以致營養過剩所致。肥胖性脂肪肝的患者腹壁脂肪較厚。
2. 肝炎恢復期 : 此時肝炎患者,由於尚不能大量活動,又進食過多高熱量食物,加上原本肝功能已多少有些影響,所以易 形成肝炎後脂肪肝。
3. 糖尿病患 : 易因醣類代謝異常,使肝醣貯存減少、肝中脂質增加,而導致糖尿病脂肪肝。
4. 嗜酒者 : 長期酗酒會導致酒精中毒、肝臟對脂質代謝的功能障礙,使肝內脂質囤積,稱為酒精性脂肪肝。這類病人 若不戒酒,將可能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5. 藥物 : 喜歡亂服成藥、施打毒品或長期使用四環素、金黴素、止痛藥、抗生素或抗結核菌等傷害肝細胞的藥物, 將導致脂蛋白合成障礙及脂蛋白從肝內排除受阻,而引起藥物性脂肪肝。
6. 營養不良 : 長期厭食、飢餓或吸收不良時,全身的脂肪將被逼燃燒,使大量脂肪進入肝臟,等待代謝。但因長期缺乏 蛋白質會導致脂質代謝異常,使脂肪囤積肝臟。這種營養缺乏性脂肪肝,較常見於減肥不當的人。
(三) 檢查:
定期接受肝臟超音波檢查。
(四) 治療 :
輕度的脂肪肝患者,並不需特別做積極治療,只要針對致病因,進行減肥、運動、控制血糖、戒酒或 停止亂服不必要的成藥,即可恢復。而因體質關係導致的血中三酸甘油酯偏高,則需服用醫師開的降血脂肝炎防治藥物。除了小兒發高燒時,服用阿斯匹靈所致的脂肪肝、肝衰竭或少數懷孕末期的婦女,發生原因不明的脂肪肝,較難防治之外,一般的脂肪肝患者,若謹遵醫囑,去除致病因,通常不會有嚴重後果,千萬勿貿 然服用偏方,增加肝臟負荷。
●D 型肝炎
不會單獨發生,只有 B 型肝炎的帶原者才會被 D 型肝炎病毒感染,其途徑大致相同,因此注意事項也相同,D 型肝炎以干擾素治療的效果差。其預防可藉助於 B 型肝炎的預防而達到目的。
※提醒您 :
少喝酒、多運動;攝取均衡的飲食:多些蔬果、少些油脂、罐頭及醃製品。也應該建立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定期作需要的健康檢查,除了暸解身體的狀況外,也有助於早期發現疾病並及早治療;如果發現自己有慢性肝炎,請定期追蹤,不要自行服用偏方。
什麼是肝膽結石
肝膽結石是指膽管系統產生的結石,根據位置的不同,分為肝內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及膽囊結石。 膽管系統的作用是將肝細胞產生的膽汁藉由管狀結構 (包括肝內膽管、總肝管、總膽管) 輸送至十二指腸幫助食物消化,而膽囊藉由螺旋狀的膽囊管與總膽管相接,其主要功用是儲存膽汁、依食物種類(尤其高油脂食物)及 攝取量來調節膽汁的分泌,達到幫助消化的目的。膽結石的典型症狀--膽絞痛,是指突發性右上腹或上腹劇烈疼痛,有時會放射到背部或右肩膀,常伴有噁心 和嘔吐。常在吃了大餐或油膩食物之後及晚上發生,持續約 1 至 5 小時後消失,常反覆發生。若疼痛持續超過 6 小時且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如消化性潰瘍、逆流性食道炎等,就需要處理。
膽結石的併發症包括急性膽囊炎、總膽管結石阻塞性黃疸、膽管炎、膽石性胰臟炎等。診斷上除了臨床上典型症狀外,腹部超音波是最主要且精確的,其他像電腦斷層掃描、逆行性膽胰造影術、膽囊造影術、腹部 X 光也可作為診斷的依據。
處理症狀性膽結石最有效且根本的方式是膽囊切除手術,分為傳統的剖腹開刀方式或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需由專業醫師評估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