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間

嬰幼兒常見的眼部疾病

31026    
TAGS

嬰幼兒常見的眼部疾病衛教單張QRCODE

嬰幼兒常見的眼部疾病

馬偕紀念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莊怡群

自小嬰兒呱呱落地之後,開始與這個世界有了第一類接觸,它運用它與生俱來的感官發掘它周遭一切新鮮的事物,忙得不亦樂呼。視覺的發展,可說是在出生的那一瞬間就開始了。


然而,孩童由出生至兩三歲或更大的年紀,由於認知及表達上的不足,很難自行發現他們的眼部疾病,因此須藉父母的觀察及警覺來提早診斷。


嬰幼兒之眼部疾病如同大人,可說是包羅萬象。臨床上常見的小兒眼疾包括早產兒網膜症、淚管阻塞、結膜炎(包括急性及過敏性結膜炎)、斜視及弱視。也有少數不幸的孩子因先天遺傳或突變因素罹患白內障、青光眼、眼瞼下垂或視網膜母細胞癌等眼組織異常。


雖然目前醫療技術發達,大大提高眼疾治療的機率,但仍須即時診斷,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一般而言,父母或照顧者是第一位發覺孩子眼睛異常的人,而何時應該提高警覺呢?以下提出一些建議。


視力不佳 打從嬰兒出生後與光線接觸的那一剎那,它的視覺才開始發育。新生兒的視力會在短短三個月之內由原有之光感發育至0.2左右。


因此,在三個月之前,眼球並無法固視,而是不自主地四處轉動,因此常被誤以為為斜視。然而,在三個月之後,若眼球仍無法跟隨物體或仍有斜視外觀,便必須追根究底,請教醫師查原因了。四個月至一歲之間,症狀會逐漸明顯,若發現病患偏愛注視強光,用手戳弄眼睛,眼球震顫,或玩玩具時拿得很近,代表視力極差,須儘快求醫。


斜頸 所謂「斜頸」是個籠統的名稱,許多人誤以為斜頸表示問題出在頸部,是頸部肌肉不協調所造成,然而往往在頸部手術或復健之後仍無法改善。事實上,視覺上的不協調,例如垂直斜視所引起之兩眼影像差異,也可造成頭部適應性偏斜。


由於幼兒的立體感一般在出生後三至四個月時開始發育,因此有些較機靈的小孩在這個年紀便可被查出一些蛛絲馬跡。後天性垂直斜視最常源自於第四對腦神經受創所造成之上斜肌麻痺,一般有自動復原的可能性。除了垂直斜視以外,單眼弱視也是造成小朋友看東西姿勢不正的原因之一。


弱視 弱視俗稱「懶惰眼」,也就是眼睛內部構造雖無任何異常,但眼鏡矯正後視力卻無法達到0.8以上。單眼弱視可因雙眼屈光程度不等、斜視或白內障所造成。


當單眼視力較差時,小朋友會將頭轉向弱視眼那側,而雙眼斜向另側用好眼注視目標。弱視絕大多數是可以治療的,但治療效果和開始治療的時間早與否有絕對的關聯,多數早期發現的病人在治療後皆可痊癒。反之,若開始的時間超過八歲,療效即差得多了。


斜視 大約百分之二的小孩患有斜視,因此在臨床上,斜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族群。然而大多數斜視發生的時間在二至三歲,因此,斜視的孩子鮮少在一歲之前被確定診斷。


反而在門診最常見到的病人是經由祖父母,親戚或甚至是左鄰右舍診斷為「鬥雞眼」而被帶來求診。乍看之下似乎有「內斜視」,內側眼白較外側眼白少得多,但仔細檢查後不難發現其眼位事實上是正的。而內斜的假象是由較寬且塌的鼻樑,加上兩眼之間的眥皮長得較寬造成。


這種現象在孩子稍大時便會自動消失,心急的父母不妨在家中用廣角手電筒照射孩子的眼晴,此時可看到角膜有反射光點,如果兩個光點同時落在瞳孔中心,大可不必擔心。


另外也可利用正面照片觀察角膜反射之紅點或白點,如果其中一眼光點在瞳孔中心,而另一眼的光點落在瞳孔的內側或外,那就必須儘速求醫了。斜視可分為內斜視,外斜視,上斜視及下斜視。


其中以內斜視為最常見之類型,外斜視次之。 內斜視囊括的範圍很大,由於治療方式因著致病原因而異,因此內斜視的鑑別診斷是非常重要的。


先天性內斜視是斜視中較早被發現的一類,一般在出生後六個月內發生。這類斜視一般角度很大(大於40度稜鏡角度),因此不易被忽視,事實上它在普查統計中僅佔比率0.1%至1%不等。


最常見之內斜視原因是調節性內斜視。這類內斜視主要是因高度遠視造成的,發生年齡在二至三歲。治療方式是點散瞳劑或配戴老花眼鏡,使其無法調節。


但一般在如此治療後仍會有剩餘內斜視之存在,在矯正半年後之剩餘角度則可用手術予以治療。


外斜視俗稱「脫窗」,給人的感覺莫過於是不知該如何和他作眼接觸。因為角度如果不大,實在分不出他是在用那隻眼看著你。外斜視以間歇性為最多,大部份初診時多在三至六歲,家長主訴小孩不專心時一隻眼會「飄出去」,但此時若喚其注意,眼位又會恢復正位。


隨著年紀的增加,外斜的時間會越來越頻繁。此時除了外斜,還會出現視力模糊、調視疲勞、怕光等現象。待時間更久,外斜角度越來越大,間歇性也就變為固定性外斜視了。


間歇性外斜視的病人由於在雙眼視覺發展(包括立體感)階段中大部份時間為雙眼共視的情況,因此立體感的機能是保存的,即使長大後變成固定性外斜視時,無法立體視,但經開刀後,立體感大多能恢復,因此間歇性外斜視,在幼童時期不一定須要及早開刀矯正,可等角度穩定後再開刀也不遲。


反之,如果是先天固定性外斜視,或是原本為間歇性,但很小便消失了,那就應考慮及早開刀,免得立體感發育受阻。斜視手術並不複雜,但由於小兒病患合作度不高,在術前角度上的定奪反而是斜視最困難之一環,加上不在少數之病人在術後一段時間之後會因各種因素產生續發性斜視。


因此術後的追蹤與追加治療,更是一門藝術。併隨視力矯正及弱視治療,多數病人都終究能「改斜歸正」! 紅眼睛 最常見的原因是急性結膜炎。但一般嬰幼兒不出門,又不常接觸外人,為何會受到感染呢?(這是父母或照顧者最常提出的問題)。


不是所有急性結膜炎都是直接傳染的,事實上,大部分是經由手或衣料間接傳染的。除了新生兒經產道感染多以細菌為病源以外,大多數幼兒性結膜炎是由病毒感染而來。


若不經治療,有少數患者會因所謂的「偽膜」引發永久性結膜疤痕導致倒睫毛,另外有感染角膜的可能性,因此呼籲家長若發現孩子紅眼超過兩天並且有逐漸惡化的現象,不要拖延治療。


紅眼睛的次多原因是過敏性結膜炎。此類結膜炎不會傳染給周遭的人,但也不易根治。


過敏性結膜炎常伴隨鼻炎,偶而也會有氣喘或皮膚過敏的歷史,可藉以鑑別診斷。過敏性結膜炎的治療除了包括避免接觸過敏原之外,還要減少自體過敏反應,因此時常須藉重類固醇。


然而只要使用得當,並配合門診眼壓及視神經的追蹤,可將孩子的不適降到最低。 揉眼睛 除了癢(結膜炎)及眼手反射(視力不佳)以外,異物感也是造成患者揉眼睛的主要原因。淚管不通併淚囊發炎導致膿液倒流及倒睫毛磨擦角膜導致角膜破損都是非常不舒服的感覺。


前者好發於嬰幼兒約三至七個月大,初時症狀可能僅限於溢淚,但經患者反覆搓揉眼部引入細菌於淚囊繁生,此時於內眼角擠壓時,會有膿樣物流出來。


初期可配合按摩及抗生素眼藥水治療,絕大部分的淚囊炎可以痊癒。但如果於九個月大時仍無法改善,則須由眼科醫師施行淚管通條術。


嬰幼兒的倒睫大部分源自於下眼瞼環眼肌肉過度發達,而一般幼兒不會有任何不適的感覺。


但少數兒童會因某些原因揉眼導致角膜破損,視嚴重程度有些則須藉助手術方式來緩解。


如需轉載本篇文章或有任何疑問,請洽馬偕紀念醫院眼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