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我曾打過B肝疫苗,但是抽血檢查後HBsAg表面抗原呈陽性反應,且六個月後結果仍是陽性.請問我是不是已經變成B肝帶原者了??? 完全沒感染過B型肝炎的人,注射疫苗才有用。帶原者或感染過與痊癒的人,都是白挨針。而打過B肝疫苗也並非保證百分百絕對有效,根據台灣國內研究即使完成三劑注射,產生抗體的比率在92∼98%,換句話說還是有少數人不會產生抗體,有可能會感染B型肝炎而變成帶原者。若是僅注射一、兩劑效果就差了。台大在1994年的報告即發現即使大規模注射三劑後,十歲以下的帶原率也不是零,約在1~2%間。
但為何不在注射疫苗後,所有的人在檢測抗體以確定效果。原因在以公共衛生、經濟的觀點來說,每小朋友注射後,僅為了百分之幾的人,所有的人需再檢測B肝表面抗體,所費不貲,本益比太差。其二,只要感染的人愈來愈少,就是感染源愈來愈少,幾年後即使不打疫苗也沒關係,因為身邊的人根本都沒有B型肝炎帶原的人了。所以在幾個流行率相當低的國家,並非出生後就規定要注射B型肝炎疫苗。
所以對來信的問題,反而有幾個疑問?疫苗是幾歲注射的?總共打了幾劑?在打疫苗前是否經檢查確認從來沒有感染過B型肝炎?
而B肝表面抗原呈陽性反應,六個月後仍是陽性,的確,臨床上就認為是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
我現在是b肝帶原者,本來有抗體,可是後來不見了,現在我第一步要如何去檢查,還有有時會胃痛,可是不知是什麼原因,請告訴我下一步該怎麼做,謝謝!
觀念一:B型肝炎本身會產生好幾種蛋白質,也就是抗原,檢測到病毒的抗原就代表感染到B型肝炎病毒。而不同的抗原,在病程與臨床上具有不同意義,可參考網站上其它文章。
觀念二:身體對病毒的入侵會有所反應,對B型肝炎病毒感染,隨個人免疫反應、病程進展會生產出好幾種不同抗體,有的抗體具有對抗病毒能力,譬如表面抗體;有些僅表示身體反應,無法有排除病毒能力,譬如
Anti-HBc。
觀念三:檢驗數據會因採用的方法不同,而有不一樣的結果,尤其是抗原或抗體濃度過低時,檢驗值會變成陰性。而診斷是B型肝炎帶原者的必要條件是B型肝炎表面抗原為陽性,過去的診斷依據為何?正確否?若本來有抗體,需要知道到底是那一種抗體?幾次的檢驗採用的方法?是否有不一樣?否則無法做正確判別。
此外個人一直認為俗稱的“胃痛“是相當錯誤的說法,一定是“胃“嗎?應該是上腹痛才是。上腹痛的原因,可寫成一大本書。若症狀持續,建議就醫診治。

Hay
DR.
I want to know how many people 得到克隆氏症 and
該如何預防克隆氏症 and 聯絡這個病症的病友?
克隆氏症是一種消化道發炎的疾病,病因至今尚未清楚,所以也不知如何預防。雖然此症在歐美國家常見到,但東方人發生的比率相當低,台灣即使在醫學中心一年難得見上幾例,國內的病人更散在各醫院。個人所知國內似也無所謂的病友聯誼會存在。
若要連絡只有透過各醫院查詢,但這牽涉到患者隱私,不易做到。

我在3月時去做了胃鏡檢查,得知患了十二指腸潰瘍.後來我爸爸也做了同樣的檢查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
前陣子,我在報紙上看到一篇文章得知,現在有新的測驗方法可以不需照胃鏡.我想知道貴醫院是否有此項檢查.
並且想知道幽門幽門桿菌所引起的十二指腸潰瘍和非幽門螺旋桿菌所引起的有什麼差別?
的確有一些方法不用使用胃鏡即可知道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存在,包括驗大便與呼氣試驗。
比較準確的方法就是利用碳13同位素的呼氣試驗,目前健保不給付,須自費,馬偕有此檢查,但費用詳細個人不清楚,大約在五百至一千間吧!
此外要說明此檢查僅能知道是否有細菌,但不能瞭解胃及十二指腸是否有病灶。因此若有不適,醫師大都不建議僅做此檢查。
目前已知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九成以上都有幽門螺旋桿菌,極少無幽門螺旋桿菌。有幽門螺旋桿菌者,復發率非常高,因此除菌治療已變成十二指腸潰瘍標準療程的一部份。
請問肝硬化所引起的腹水,有什麼方法可減輕該症狀?
謝謝!
肝硬化相關的腹水,一般需限制鹽分、鈉離子、與水份的攝取,加上營養補充,必要加上白蛋白輸液。因為肝硬化時肝門脈產生高壓,體內一些內分泌系統被活化,使得鈉離子滯留體內。低蛋白血症,則降低有效的血液透壓,影響血管、淋巴的通透性,會加重腹水的形成。治療上,先採低鹽,水限做法,加上改善營養,大都可奏效。若還是常因腹水導致不適症狀,則再加上利尿劑治療,需要劑量通常依患者反應來調整,不過需注意各種電解質的平衡。假使上述內科保守方法效果不佳時,則需進行腹腔穿刺引流,但這雖可減輕症狀,不過卻會引起體液、營養、電解質等流失,在少數患者也可能會引起血液容積的快速變化,而有一些副作用發生。因此當需常靠穿刺放水,則可考慮以外科手術進行腹腔-靜脈引流(peritoneovenous shunts),或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al systemic shunt 治療。
此外也可以肝臟移植解決肝硬化存在的問題,腹水因之消失。
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包括「接觸傳染」嗎?
又,共餐用公筷母匙,是為了避免B型肝炎的傳染嗎?謝謝,請您幫助回答,可以嗎?
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經過體液,就是血液、血清,雖然精液、唾液等可發現微量的病毒抗原,但是傳染力相當相當低,幾乎不會發生。因此除非有傷口,又接觸到B型肝炎患者的血液,單獨皮膚的碰觸是不會有「接觸傳染」的。
至於公筷母匙基本上不是用來預防B型肝炎,但可預防其它經口傳染的感染疾病,譬如A型肝炎。至於在八十年代為何藉B型肝炎預防推動公筷母匙,有其時代背景與公共衛生的政策考量,這段故事有興趣可閱讀“肝炎聖戰“
這本書。對不起是忘了那家出版社發行。

被B肝病毒感染過,並非所有感染者都會變成慢性感染,是不是就成為帶原者?或還原成健康者?
應該這樣說,B型肝顏病毒感染後,會有急性發炎期,但症狀不一,有些人會有黃疸,有些人僅覺倦怠,一般年紀愈小感染時症狀愈不明顯。急性期過後,的確並非所有感染者都會變成慢性感染,在台灣七、八成以上的人都會產生抗體而痊癒。剩下的兩成左右的人,病毒會一直存在體內,就成為所謂的帶原者,或者說就是慢性肝炎的患者。成為帶原,慢性肝炎患者後,肝臟發炎程度,隨著病程,與及病人本身的狀況也會有不同程度的發炎,也就是肝功能的上升異常。常常發炎的人,就比較容易進入肝硬化,也比較有可能發展出肝癌。但在一部份慢性肝炎患者(帶原者),在急性期後,或隨年紀增加等等因素,肝功能都維持在正常範圍,換句話說身上有病毒,卻無肝細胞發炎現象,這些人就特別稱作健康帶原者,當然,相對的變成肝硬化機率也低。所以慢性肝炎患者一部份會進入健康帶原狀態,但病毒還是在,並未完全消失。

您好,請問醫生,本人母親有C型肝炎、心臟三邊半膜,且有時上半身腫大且用手壓沒有凹陷痕跡,且又水腫的現像,有時很緊,全身連腳踵水腫,上腹右左兩邊,偶會腹疼及平時會偏頭疼,有時要吃補血藥,不然會頭暈,有心跳過快的情形,每天都有吃心臟的藥,最近母親去做健康檢查,發現脾臟腫大14公分(正常10公分),想請問為什麼會脾臟腫大??水腫的問題也曾做過檢查,但也查不出什麼問題??麻煩可否給建議﹒謝謝
水腫的原因大致可分由心臟、腎臟、肝臟疾病,以及局部淋巴或血管阻塞而來,所以若有水腫就必需先朝這幾個方向來檢查,一般都能找出病因,對症治療。此病例提到有在服用心臟藥,好像也有心臟半瓣膜問題,但細節不清,或許應再與心臟醫師討論。至於脾臟腫大,也有不少原因,包括先天性腫大、血液系統疾病、與肝臟疾病等。由於此患者有C型肝炎,加上脾臟腫大,則必考慮有肝硬化的可能。當然因心臟衰竭導致的鬱血性腫大,都必須列入考慮。這些都需要再詳細檢查才能有結論。

本人因B肝帶原故每半年腹部超音波查乙次,結果肝功能正常,但是脾臟結節!何謂脾臟結節?是什麼因素造成?該如何注意或治療?謝謝!
脾臟結節一般表示在脾臟裡可看到異常結構,是個不具特定性的描述,大多是接受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超音波圖像上的變化可以是高回音或是低回音,大小數目不定。至於原因包羅萬項,從良性的發炎、感染惡性腫瘤都有可能。除超音波檢查外,通常需要配合病史、身體檢查與其他資料方能下結論。B型肝炎一般說來與脾臟結節應無關聯。

醫師您好:請問:l.C型肝炎患者懷孕時如果肝功能突然高起來時怎麼辦?
會影響胎兒?2.C型肝炎患者生產時要如何避免直接傳染給新生兒?剖腹產也會
傳染?謝謝醫師的回答!
C型肝炎感染婦女懷孕、生產與育嬰是否會將病毒傳染嬰幼兒一直是大家關心的客題,也就是所謂的垂直感染。根據一些研究結果指出C型肝炎的垂直傳染機會大約在百分之五到十一左右,相較於B型肝炎的傳染率是低了些,但可惜的是,目前對B型肝炎有免疫球蛋白注射以及疫苗使用,可達到預防效果,C型肝炎則欠缺有效的方法,僅能儘量注意,減少嬰幼兒與母親血液的接觸。剖腹產雖可降低生產時期,嬰兒與母親血液接觸,但出生孩是要與其母親生活,因此建議僅為
C型肝炎而接受剖腹產手術,想藉手術減低垂直感染可能,效果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