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間

孕婦車禍OHCA 馬偕緊急動員 「媽媽小孩要一起救」

日期: 2017-09-08 | 來源: 公共事務課 7773    

急救室內剖腹接生 母子均安 是馬偕兒醫3週年最好的禮物

一名36歲的孕婦因嚴重車禍,救護車抵達現場時孕婦已失去呼吸心跳,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科接獲119通知後,隨即啟動外傷小組,婦產科及兒醫團隊、麻醉科團隊亦到場支援,孕婦經急救後心跳拉回,腹中胎兒則因缺氧造成胎兒窘迫而緊急剖腹取出,在分秒必爭的危急狀況下,母子均保住性命,小男嬰也在團隊一個多月的悉心照顧下出院返家,這也是馬偕紀念醫院至少20多年來未曾有過在急診室內就緊急剖腹生產的案例。

七月初的一場車禍讓吳小姐與腹中胎兒在鬼門關前走一遭。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兼急診醫學部主任張文瀚表示,急診若遇到嚴重的外傷病人,會啟動「外傷小組」機制,通常時間點會由接獲EMT通知後即由檢傷啟動,或是經急診醫師評估到院病人需尋求外傷科支援,以掌握緊急救援時效,而由急診主治醫師啟動。

吳小姐於7月1日上午10:59到院時呈現OHCA(到院前呼吸心跳停止)情況,經急診全力搶救後,心跳漸有起色,婦產科主治醫師李日升及總醫師吳思欣等4位醫師當下評估孕婦妊娠至少應有34週,李日升憶及當時,在危急的情況下,婦產科4名醫師已就戰備位置,雖然孕婦產檢記錄不在馬偕,但當下理學檢查認為胎兒週數應該足夠,大膽推測活產率極高,由於母體缺氧期間血液無法輸送至羊水,為掌握時間並避免胎兒心跳速度降低形成胎兒窘迫,第一時間即評估立即剖腹取出胎兒是「最好的選擇」。

面對孕婦凝血功能異常、腦幹功能異常,心跳雖經急救後漸有起色,但仍處於高度危險情形,不過醫療團隊當下有「媽媽小孩要一起救!」的共識與決定,包括急診醫學科、外傷科、婦產科、麻醉科及兒童醫院醫師約莫20人均到位支援,並緊急在成人急救室為孕婦施行剖腹產,不到20分鐘便順利將寶寶取出,寶寶於11:19出生,掌握黃金救援時間,也幸賴血庫及時提供血小板及大量新鮮血漿,才能迅速補充母體內缺乏的血小板與凝血因子。

新生兒出生時的阿帕嘉新生兒評分(Apgar Score)為0分,全身沒有活動力、也不會哭,在現場預備的兒童醫院醫師隨即插管並轉送至加護病房,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許瓊心表示,孩子在加護病房經過3天的中度低溫療法,將溫度控制在攝氏33.5-34.5度之間,逐漸回溫後再觀察孩子的情況,孩子的生命力很強,6天後便轉出加護病房,並陸續在新生兒病房進行餵食和手腳活動訓練。

許瓊心表示,針對危急個案採用低溫療法,可減少病童腦部損傷並提高存活率,因健保並未給付耗材,但搶救性命刻不容緩,因此,馬偕兒童醫院多年前由楊育正前院長設立「低溫療法基金」,針對接受低溫療法個案,均予以全額補助2萬多元的耗材費用,以減少家庭的醫療費用負擔,今年度包括這次個案就已有3件,去年為6件。

吳小姐的先生回想此一事件仍然心有餘悸,當初接到電話趕到醫院急診室時,看到的景象是一名新生兒從成人急救室用保溫箱給推了出來,跟著寶寶出來的人全部都用跑的,神情緊張的程度不亞於他,他回神後的第一句就是:「所以,我的兒子是在急救室出生了嗎?」

這位幸運的孩子乳名叫「棉花棒」,醫療團隊逐漸增加他的喝奶量,並訓練自行吸吮,誓言要把「棉花棒養成棉花球」才行,這也是馬偕兒童醫院9月11日成立屆滿三週年之際,最令團隊振奮的消息。

歷經一場劫難且平安順產的吳小姐於產後10天後,經相關檢查均已無大礙,提早出院返家坐月子,而「棉花棒」則留院觀察,由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及兒童神經科、復健科等團隊成員接力共同照顧,並於8月16日順利出院返家,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資深小兒神經科醫師邱南昌表示,寶寶因母體受傷而導致缺氧,還是得持續注意將來發展狀況,但比較出生當時沒有呼吸心跳的嚴重情形,「棉花棒」已有相當好的進步,兒醫團隊將持續提供最好的追蹤以及早期療育,期許能有最好的未來。

###

 

孕婦車禍OHCA 馬偕緊急動員 「媽媽小孩要一起救」說明圖片

↑棉花棒與母親的第一次接觸

孕婦車禍OHCA 馬偕緊急動員 「媽媽小孩要一起救」說明圖片

↑棉花棒與雙親的第一次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