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一般外科
漏斗胸手術
漏斗胸 馬偕紀念醫院 葉奕廷醫師
漏斗胸(pectus excavatum),或稱「凹胸」,是一種先天性胸壁畸形,主要表現為胸骨向內凹陷,使得胸口呈現漏斗狀外觀。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近二十年來,國際上廣泛應用的「納氏手術(Nuss operation)」已被證實能有效矯正此疾病。以下提供完整衛教資訊,協助家長與病人理解並評估治療選項。
---
盛行率
漏斗胸是最常見的先天性胸壁畸形之一,約佔所有胸壁畸形的 80%。依據國際文獻,盛行率約為 每 300 至 400 名新生兒中就有 1 人。男性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女性,大約為 3–5 比 1。多數病人於嬰幼兒期即可觀察到胸口凹陷,隨著年齡增長,尤其進入青春期生長快速的階段,胸口凹陷往往會變得更明顯。胸廓異常為學齡兒童健康檢查之項目之一,許多病患因此轉介至門診評估。
---
病生理與成因
漏斗胸的確切原因尚未完全釐清,推測與胸骨及肋軟骨發育異常 有關。患者的肋軟骨過度增生或排列不均,造成胸骨被往後推,出現凹陷。此畸形不僅影響外觀,對於部分病人,還可能導致心肺功能受限:心臟受到壓迫,影響右心房及右心室的血流回流,此外,肺臟的擴張受到限制,容易在運動時出現氣促或耐力不足。
---
症狀表現
臨床上,漏斗胸的表現差異很大。部分病人僅有外觀問題,並無明顯不適;但另一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運動容易疲倦、氣喘或心悸,胸痛或壓迫感,體態不平衡(如駝背或肩膀不對稱,或合併脊椎側彎的狀況)。而心理層面也會有影響:病人因外觀異常而產生自尊低下或社交困擾。
---
檢查與評估
在門診,醫師通常會建議接受以下評估:
1. 身體檢查與影像學檢查:胸部 X 光或電腦斷層(CT),可測量「Haller index」,即胸腔寬度與胸骨至脊椎深度的比例。指數大於 3.25 常被視為中重度。
2. 心臟超音波:評估心臟壓迫情況及血流影響。
3. 肺功能檢查:檢測肺活量與運動時的呼吸功能。
4. 心理社會評估:部分無症狀患者的主要需求來自外觀改善與心理健康。
---
手術適應症及健保給付條件
漏斗胸病患適宜手術的年齡約在13歲以上,通常可等待生長陡增期(12-15歲)之後進行矯正,若小於12歲但凹陷程度嚴重者,可考慮提早手術,但復發機率較高。
依據全民健保規範,並非所有漏斗胸患者都能獲得健保給付手術。健保給付條件包括:
1. Haller index ≥ 3.25,已有影像或檢查顯示心肺受壓迫影響
2. 有呼吸功能障礙,慢性支氣管炎,或 肺纖維化病變者
3. 併有心理影響,經精神科醫師評估有矯治之需要者。
符合以上條件者健保可給付手術,含一支矯正板及一個固定器,超量耗材須事前審查(審查期間約兩週,未通過者須自費)。
若僅為輕度外觀問題,通常需自費治療,或可考慮真空吸引法矯正。
---
手術方式:納氏手術(Nuss operation)
納氏手術是一種微創胸腔鏡手術。其原理是利用置入1-3支金屬支架(Nuss bar) 將胸骨向前頂起,藉此矯正凹陷。手術過程大致如下:
1. 於兩側腋下開小切口(約 3-5 公分)。
2. 在胸腔鏡輔助下,將預彎好的金屬支架通過胸腔,放置於胸骨後方。
3. 將支架旋轉,使胸骨被往前推。
4. 以固定器及鋼絲固定支架,避免移位。
手術時間通常為 2-3 小時(含麻醉進行神經阻斷注射時間)。傷口隱藏於雙側胸部側邊,外觀上相對傳統手術傷口在胸口正中較為美觀。金屬支架一般需放置 2–3 年後再行移除。
---
止痛與術後恢復
由於金屬支架會持續撐開胸骨與肋軟骨,術後疼痛常較明顯。本院醫療團隊使用以下方法減輕疼痛:
1. 患部神經阻斷(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單次注射或導管置入
2. 自控式靜脈止痛(PCA)
3. 長效止痛藥物(注射及口服)
4. 射頻(RF)肋間神經銷融或神經調控
藉由混合以上方法之多模式止痛策略,可有效控制術後疼痛,多數患者在術後 3–7 天可出院。返家後建議避免劇烈運動與側臥,逐步恢復學校與日常生活。
---
術後與長期追蹤
短期恢復:大部分患者於 1–2 個月即可回到正常生活,運動耐力逐漸改善。
支架移除:通常在放置 2–3 年後,待胸骨固定於正確位置,再安排小手術移除金屬支架。
長期效果:國際文獻顯示,術後患者的心肺功能、體態及自我形象皆有顯著改善。復發率相對低(約 2–5%),大多與年齡過小或手術時骨骼尚未成熟有關。
追蹤頻率:術後需定期回診,初期每 1–3 個月一次,支架移除後仍建議追蹤數年,以確保胸壁穩定。
---
結語
漏斗胸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胸壁畸形,不僅影響外觀,對部分患者也會造成心肺功能障礙與心理壓力。隨著微創手術技術進步,納氏手術已成為標準治療方式,在台灣各大醫學中心也逐漸普及,提供患者專業、安全的治療選擇。若您的孩子有胸口凹陷的情況,建議與小兒外科醫師討論,經完整評估後再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