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紀念醫院感恩禮拜 見證慈善力量共創醫療願景
馬偕紀念醫院今日於感恩節前夕舉辦「醫療慈善感恩禮拜」,會中特別感謝過去一年來各界捐款人與企業夥伴的支持,讓醫院在國際義診、弱勢關懷及人道救援工作上取得顯著成果。包括玉山銀行、彰化銀行、國賓飯店、士林電機、新竹物流等18個慈善企業團體與慈善家,皆出席參與感恩禮拜,玉山銀與彰銀亦分享與馬偕共同推動的「柬埔寨義診計畫」與「視障友善醫療服務」成果,並允諾簽署長期合作備忘錄(MOU),宣示持續投入資源協助的決心。
慈善共好:創造三贏價值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張文瀚在致詞中強調,捐款行為不僅是資源奉獻,更是生命意義的實踐。他提出慈善創造的三重價值:首先,從「擁有財富」到「成為付出奉獻者」,透過行動實現自我超越;其次,建立人與人之間溫暖的連結,對抗現代社會的疏離感;最後,成為社會進步的夥伴,投資美好未來。總院長特別指出,這些價值觀已獲得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利他行為能顯著提升個人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
企業典範:長期投入具體成果
玉山銀行代表分享,與馬偕合作的柬埔寨義診計畫已深入當地偏鄉,提供超過千名居民醫療服務。彰化銀行則聚焦視障友善關懷,透過設備捐贈與服務流程優化,打造無障礙就醫環境。兩家企業均強調,這些合作不僅是履行社會責任,更是企業文化與員工認同的重要養分。
科學佐證:善行的幸福效應
感恩禮拜中引用國際研究,證實慈善行為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科學》期刊研究顯示,將金額用於他人者,幸福感顯著提升且與金額大小無關;《情緒》期刊也發現,持續行善能累積顯著心理效益。總院長表示,這些研究印證了「善行的回報」,捐款人的愛心就像一道雙向的光,既照亮受助者的道路,也溫暖自己的生命。
未來展望:系統化慈善工程
馬偕醫院宣布,未來將持續結合企業與民間力量,推動「全人醫療」與「國際援助」雙主軸計畫。總院長以「從消費者到付出者、從獲得者到給予者、從享受者到傳承者」三種角色轉換,說明慈善如何將資源轉化為永續影響力。他強調,這場感恩禮拜不僅是感謝,更是邀請社會大眾共同參與從「善行」到「善循環」的價值創造工程。
此次活動不僅展現馬偕紀念醫院在醫療慈善工作的具體成果,更凸顯現代慈善事業已從傳統救助,提升為創造共好價值的社會工程。透過企業合作、科學驗證與價值轉化,馬偕醫院期待與社會各界繼續攜手,為台灣及國際醫療援助寫下新頁。
###
感謝與馬偕同行,攜手公益的企業團體與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