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間

衛教資訊Health Information

依科別
  關鍵字

衛教資訊

  • ※ 早產兒居家照顧護理指導

    一.餵食篇 二.睡眠篇 三.體溫調節篇 四.沐浴篇 五.排泄篇 六.預防接種篇 七.預防感染篇 八.感官刺激篇 九.返診諮詢篇 十.參考資料篇  早產兒在大家的祈盼下,終於長大了,當他體重達 2200-2300 公克,情 況穩定,不需使用呼吸器,進食正常, 能維持正常體溫,體重穩定增加,就 可以準備出院回家。多數的父母會擔心不知如何照顧,因此提供您居家照顧 ...
  • ※ 認識生長激素可能的副作用

    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使用於治療兒童的生長問題已有多年的經驗,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機會很低,這份說明是目前已知使用生長激素可能發生的副作用。 良性顱內高壓 (Benign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良性顱內高壓發生的機會大約是1/1000,可能是由於開始使用生長激素治療時,水分與鹽分滯留所造成。發生這種情況時小孩會頭痛、視力變差、噁心或嘔吐。良...
  • ※ 人工心臟節律器之簡介

    ◎   原理 利用電極刺激心臟,使失去正常傳導作用的心獲得治療。當心臟病使心律緩慢,停頓而影響 血液輸出量,導致暈厥休克等嚴重症狀,且無法以藥物控制時,即可應用人工心臟節律器來治療。 通電流至心肌,一旦達到閥電位 ( threshold potential ) 即可觸發去極化。 房室順次節律器 ( AV sequential pac...
  • ※ 新生兒及嬰幼兒 成長伴隨的四肢與肌肉症狀

    新生兒及嬰幼兒常有些四肢與肌肉症狀造成家長的困擾,最常讓家長憂心的尤其是這些症狀究竟會不會一直持續下去,或是甚至惡化而影響孩子的一生。這其中固然有一些確實會造成不良後果,但大部份的情況仍是預後良好,隨著年齡長大就自然消失;當然也有些須家長做些處置,才能避免日後的麻煩。我們就由身體各部位,談一些較常見的新生兒及嬰幼兒四肢與肌肉症狀。 斜頸 斜頸俗稱「歪脖子」,是新生兒及嬰幼兒相當常見的症...
  • ※ 兒童胸痛

    ●胸痛為門診中最常見的,我們可以分幾大類來討論:   首先,我們先從比較少見的心臟方面的問題來討論。所有可以造成心臟阻塞的先天性心臟 病,譬如:主動脈狹窄、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的動脈瘤,或者心肌病變等都可能造成胸痛。不過這些會造成急性胸痛的原因事實上是非常的少見,偶爾在一些病人身上會發生,譬如馬凡氏症 (Marfan syndrome)的病人會因主動脈腫瘤而造成急性的胸痛,但此類似情況也是非...
  • ※ 談周腦室白質軟化症

    周腦室白質軟化症是指未完全成熟的腦組織,因為缺氧或血流量不足等因素,造成圍繞腦室旁的大腦白質凝固性壞死而形成的傷害。它的發生率在出生體重小於 1500 公克的早產兒有7.5%, 而在出生體重小於 1750 公克者為 6.4%。 它發生的位置,常常是兩側性但不一定對稱,沿著側腦室兩旁的大腦白質,他可侷限在側腦室後部的三角或枕角部位,影響到視覺放射(optic radiations);也可延伸至側腦室...
  • ※ 早產兒出院照護與長期追蹤

     台灣平均每年約有二十萬個新生兒誕生,其中早產兒約佔 8%-10%,因此每年有近二萬個早產兒出生。出生體重不足 1500 公克(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以國健局 2014 年出生通報資料庫數據估計,約占全國新生兒的 0.85%。這群新生兒更是早產兒中更加脆弱更容易有急性併發症及慢性後遺症的一群巴掌仙子。  同時,這二十幾年來台灣的早產兒醫療有著顯著進步,近年來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存...
  • ※ 陣發性室上性心搏過速

    何謂心律不整?    正常人的心律是由心房的「竇房結」起動,傳到「房室結」,以及心室傳導系統,使心室收縮,造成規律的心跳。當這些心臟傳導系統發生病變時就會引起心律不整。心律不整的種類很多,有些是良性且毫無症狀的,只要定期追蹤即可,有的則需要用藥物控制或開刀來治療。而室上性心搏過速乃是有症狀的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一種。      1. 每分鐘...
  • ※ 先天性心臟病20問

    何謂先天性心臟病 ? 所謂 "先天性",顧名思義,乃與生俱來;也就是說一出生就有的心臟病。胎兒的心臟早在母親懷孕早期 ( 2 個月內 ) 就發育完成了;因此,心臟異常在胚胎早期就可能發生。不幸的是,現代的醫學尚無法在胚胎的極早期就發現心臟異常。   心臟的功用何在 ? 心臟就像一個幫浦,它能夠透過大血管(大水管)將血液打到全身各部位。血...
  • ※ 年輕化的第 2 型糖尿病

    一直以來,糖尿病被認為是一種中老年人的疾病。如果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九成以上是第 1 型糖尿病。(第 1 型糖尿病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是因為自體免疫破壞了調控血糖的胰島細胞,須以胰島素治療。) 然而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醫師都發現,第 2 型糖尿病的病例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亞洲地區的發生率更高於歐美。過去一般大眾對糖尿病的刻板印象...